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东临碣石是根源》

【开篇】

【画面】郭连文的母亲坐在门口等候回家的郭连文。

【字幕】正月十四

【解说】画面中的这位老人叫邵瑞珍,今年81岁,是河北省昌黎县小蒲河村的一位普通老人,然而在整个小蒲河村乃至整个昌黎县,她都是最让人们最羡慕的人。

【纪实同期】
郭连文:哎哟,大冷天的还在外面等着呢?
插话:还挺快的。
郭连文:挺快,冷不冷?
插话:不冷。
郭连文:快进屋吧,这身怎么样?

插话:挺好的。

【解说】45年前,年仅18岁的郭连文就离开了父母和家乡,工作越来越忙,他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却变得越来越深。在元宵佳节之际,郭连文回到了故乡。

【片名】东临碣石是根源

【解说】郭连文,国家一级演员,刘少奇特型演员,曾在多部电影电视剧当中饰演少奇同志,获得无数赞誉。

【解说】郭连文的故乡在河北省昌黎县,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就曾在这里创作《观沧海》一诗,赞美昌黎的美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正是昌黎的真实写照,昌黎背靠碣石山,从最高的娘娘顶和五峰山,可以俯瞰整个县城和远处的大海;昌黎面朝渤海湾,有二十公里的海岸线,金色的沙滩和耸立的沙丘享誉全国。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光。

【纪实同期】

郭连文:身体不错,气色多好。我觉得比上次我走的时候还好一些。
母亲:不错,吃得也好,睡的也好。

郭连文:满面红光的。

【画面】郭连文与母亲交流。转到郭连文翻找父亲的遗物。

【解说】亲人的关怀总是最让人感动,可是回到家的郭连文却好像有些心事。

【纪实段落】

郭连文:连城(音)。

连城:哎,
郭连文:咱爸那个四胡哪儿去了?

连城:我放柜子里边了。

【解说】几年前,郭连文的父亲去世了,从那以后,郭连文每次回来,都会翻翻父亲的照片和遗物,回忆自己与父亲的点点滴滴。对于郭连文来说,父亲就好像一盏灯,在帮他指引着方向。

【同期】1998年我们在天津,天津拍戏,有两天没我的戏了,我们主任说,连文呀,你还不回家看看,他说你们家离这很近。我说,好,我就回来了。

那是夏天。中午回来的,我妈弄的菜,弄了几个菜,我跟我爸就坐下吃饭。我爸竟然拿起酒杯来给我敬了一杯酒,当时我就很吃惊。

【解说】1998年,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刘少奇同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银行、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等单位合作拍摄电视连续剧《少奇同志》,当时47岁的郭连文,通过层层筛选,在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同志的首肯下,第一次以刘少奇的形象,加入了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得知这一消息,最高兴的人,无疑就是郭连文的父亲。

【同期】他说连文,你演国家主席了,少奇同志是个好人,你要好好演, 

实际上我爸爸根本就不胜酒力,但他完全代表了做父亲看着孩子们这一步步的成长起来,他这种心情我是很理解,我是很理解的。一个父亲看着孩子成长起来,他心里高兴。

【解说】家里的兄弟姐妹一共有7人,可是在郭连文的记忆中,父亲给子女敬酒的经历只有这么一次,即使到了现在,他仍然难以忘记父亲那充满自豪的目光。

【画面】郭连文拿着四胡,四胡特写镜头

【解说】郭连文的父亲最喜欢器乐,也有很多乐器,可是,这把琴却是让郭连文记忆最深刻的。同期】其它的乐器我爸走的时候基本一块都埋了,他喜欢器乐,口琴,二胡,箫呀,笛子,一捆,一大捆笛子都埋到坟里边了,因为他喜欢,我妈说都给你爸带走吧,不留了。后来我们说这个留下吧,一是埋了太可惜了,另外也是个念想。一看睹物思人,就把它给保留下来了。我们可以说是从小听着他拉这个四弦,就是四胡,听着他拉琴的声音长大的。

【解说】在昌黎地区,这种胡琴是专门用来给皮影戏伴奏的,声音高亢嘹亮,与众不同。在郭连文的记忆里,父亲没事的时候,总是喜欢拉着这把琴,唱当时最流行的歌。

【同期】从我懂事开始,我记得这个东西已经在我们家了,我爸也是用它来演奏来拉,我们小时候觉得它很大,觉得很高,现在可能是我们长大了,觉得它并不是很大。

【解说】郭连文每次回来,都会把琴拿出来,拨弄几下,回忆一下父亲的形象。

【画面】家人做饭快切镜头,转到饭菜上桌。

【解说】满满一桌,都是故乡的味道,都是他最怀念的味道。

【纪实段落】

插话:来,咱们吃饭吧,今年正月十五二哥从北京风尘仆仆赶来了,咱们大家一起来庆祝正月十五,好吧。

郭连文:好,也算接风。

插话:吃菜,吃菜。这是你喜欢的焖子(音)。
郭连文:好,给我这块儿,给妈夹块儿肉吧。
插话:吃吧。
插话:夹块肉给妈。

郭连文:再来一块儿,不要粉条。这块,好。

【解说】面对阔别已久的亲人,郭连文心里很高兴,可是看着丰盛的饭菜,郭连文又想起了父亲。

【纪实同期】鱼是我爸喜欢吃的鱼,对海鲜比较感兴趣。

插话:这个萝卜丝也爱吃。
郭连文:萝卜丝也爱吃。
插话:他爱吃鱼。
郭连文:真是。
插话:吃东西也是习惯,总不吃的东西他不想吃,总吃的想吃。
郭连文:爸吃东西不狠。

插话:就是说很有节制。

【同期】做旁白

每年春节,我们兄弟几个人聚在一起,吃完饭了大家很高兴,都拿着器乐来,和我爸一起,我爸就拉这个,我们就拿一些二胡呀,什么笛子呀,口琴呀凑在一起,是一个家庭的一个聚会,

【纪实同期】
郭连文:差不多了吧?吃得差不多了吧,拉段弦。
插话:可以,可以。

郭连文:好长时间没摸了,我去拿去。

【纪实段落】兄弟俩拉胡琴。

【解说】郭连文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十里八村都非常有名,几乎相识的人,都会恭恭敬敬的叫他一声:郭校长。

可是在工作之余,父亲却酷爱音乐,郭连文说,老爷子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无论什么乐器,到了他手上他一下子就会了,而这个四胡,因为声音清亮、高亢,是老爷子最喜爱的乐器。

【同期】节假日,星期天,他会召集一些喜欢乐器的到我们家里来,我们家准备乐器,他们就赶过来,很多乐器。这个东西对我们影响很大,耳闻目染。

【解说】小时候,郭连文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总是喜欢围着父亲,听他拉琴唱歌。看到孩子们喜欢听自己拉琴,父亲总是很高兴,时不时地还会教他们唱几句。

【同期】郭连文:后来唱京剧样板戏这是我爸爸教我的,。

纪实段落】郭连文:就是这个地方,你看现在不是舞台了,我小的时候这是个戏台,是个很古老的戏台,像那个庙一样的老建筑,前边一个戏台,下边有个大的广场,就是观众在那儿看戏。这个台上当年逢年过节都有演出,都有演出,歌舞、评剧、器乐合奏等等。我爸爸在上边演出过好多次。

【解说】可能没有人会想到,作为一个演员的郭连文,对于演艺的懵懂认识,是源于这里,源于在这里表演的父亲。

纪实同期】

郭连文:那时候看我父亲在上边演出,我觉得因为那时候小,当时觉得也很自豪。我爸平时那么严厉,上去穿上服装,画上妆,还真是那回事。我妈她都很高兴,觉得很好玩。

【画面】郭连文在舞台上走台步等。
【同期声压低】郭连文:就这种,这种,上来从这儿,从这儿上,这样子从这儿。这儿,这是,这样的,而且再来一次,没弄好。上来,嘭、噔,这样,这么走知道吗?嘭、噔、啪。还踢腿呢。啪、啪、噔这种。
【导视】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在寻找什么?

又是什么让他如此沉迷?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东临碣石是根源》

【画面】昌黎庙会的盛况

【解说】每年正月十五,昌黎县城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今年,郭连文应邀作为开幕嘉宾也参与其中。
【画面】郭连文敲大鼓
【画面配文字】地秧歌表演,大鼓表演,
【解说】昌黎的庙会在唐山和秦皇岛地区,都是非常出名的,热情如火的地秧歌,激昂响亮的奤(ter)鼓,个性分明的民歌,还有极具个性的皮影,吸引了周边无数的群众前来参观。
【纪实镜头】郭连文在人群中行走,看着热闹的人群。
【解说】看着家乡人充满喜悦的笑容,郭连文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庙会的盛况,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现场同期】郭连文:以前的庙会,小时候也有庙会,但是真的有个庙,真的有个古老的那种庙,一个大场地。不过那时候的庙会都是群众自发的,自发的庙会,那时候没这么多人。

【画面】街上嬉闹的人群。

【现场同期】
你看看,多好看,大家整个的精神状态也蛮好,精神状态也蛮好的,(切)有这么一个节日,这么一个大的活动,真是非常好的。0
【纪实段落】郭连文买凉糕
怎么卖的这个?
插话:一块钱3个。
郭连文:一块钱3个,你数好了这是多少?
插话:24个8块钱的。
郭连文:三八二十四,那就都买下吧,你先装。
记者:这是小时候喜欢吃还是怎么样?
郭连文:最爱吃的,那时候这个最多了。
记者:这叫什么东西?
郭连文:凉糕,他们叫凉糕,就是凉糕,是江米做的。
插话:对。
【画面】郭连文吃凉糕
郭连文:还不错。
插话:绝对好吃。
郭连文:还得吃一个
【画面】城市镜头,天亮到天黑,庙会晚上镜头
【解说】每年正月十五,昌黎的庙会都要连续举办三天,而最吸引郭连文的,是每天晚上进行的皮影表演。郭连文从小就喜欢听父亲拉四胡,父亲去世以后,每当他听到四胡的声音,他都仿佛能够看到父亲的身影。而四胡,正是皮影伴奏的主要乐器。
【画面】皮影表演。黑闪过度
【画面】郭连文和朋友下车走在曾经京剧团的废墟当中。
【纪实同期】
郭连文:我以前回来的时候,我自己开着车,把车放那儿,我自己悄悄来了好几回,这个你都不知道。
插话:我哪知道。
郭连文:真的,我到这儿来过好几回,看看这,我回忆回忆,那个房子我记住了,高台阶那个。这边基本上看不出来了。那个墙是白墙,那是咱们的老墙,这也算老墙,这个。
【解说】这里是昌黎县京剧团的旧址,45年前,郭连文在这里走上了自己的演艺之路,虽然昌黎京剧团早已变成了昌黎艺术团,这片郭连文演艺道路起步的地方,也成了废墟,可是郭连文每次回故乡,都要到这里看看,因为这里是父亲将他送上演艺道路的地方,虽然地方已经没有了,可是往事却仍然历历在目。
【画面】郭连文年轻时的照片。
【解说】1970年春天,郭连文刚满18岁,县京剧团突然下发文件,要在一个月后,从各乡镇村庄招收演员,作为小蒲河小学的校长,郭连文的父亲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
【同期】我爸高兴坏了,赶紧教我,那会儿有空就逮着我,(切)教我,教李玉和的。《提篮小卖》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什么《临行喝完一杯酒》,这是那个时候最时髦的。教我这些。

【解说】短短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郭连文踏上了考场。
【同期】
郭连文:准备好了考试,昌黎县礼堂,那时候我都不知道昌黎县有这么个礼堂,很不错的,座西朝东,礼堂。在礼堂考试,我哪上过礼堂呀,那灯光一照有点紧张,害怕,也兴奋。我要考京剧团了,上台我爸带我去的。我记得我站在侧幕条,侧幕条后边,心跳得跟跳散了一样,紧张,总是紧张。念到我的名字了,我在那儿不太敢上,怯场。
【解说】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郭连文哪见过这样的阵仗,在那一瞬间,他整个人都呆住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
【同期】我记得我爸从后边轻轻推了我一下,连文,上去。我几乎是踉踉跄跄的上去的,往舞台那儿一站,看下边也看不清楚。好,自己报,各位领导好,我叫郭连文,我演唱的是京剧《红灯记》《临行喝完一碗酒》李玉和唱段。
报完了,啪,京胡起来了,我也没跟过弦呀同志,咱自由唱惯了。这一跟弦呢,跟乐队呢,它有个过程适应。前两句唱得还行,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最后高腔上不去了。我爸在下面很着急,考试多重要,考不上就没戏了,就得回家了。
【解说】考试在紧张的气氛下结束了,郭连文对于自己的表现有些失望,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京剧团竟然意外地把他录取了。后来他才知道,之所以录取他,是因为评审看中了他的声音、长相和气质。可是一直以来,让郭连文记忆最深刻的,是父亲那轻轻的一推。
【同期】
郭连文:郭连文没那么高的智商,也没有那么大的理想和抱负。根本没想到我去当演员。

这一巴掌推着我走上了四十几年的这个艺术道路。

【导视】

他是如何从一个戏剧演员,走上电视表演的道路的?
他又是如何成为刘少奇特型演员的?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东临碣石是根源》

【画面】郭连文研究刘少奇资料。

【解说】现在郭连文已经是享誉全国的著名演员了,可是谁又知道,他刚刚走上演艺之路的时候,经历过怎样的磨练?

【画面】郭连文和同事去排练厅

【解说】这三个人是郭连文在昌黎县京剧团工作时的同事,在他们的邀请下,郭连文跟他们一起,来到了昌黎艺术团的排练场。

【纪实同期】

插话:咱们那时候没这条件。
郭连文:没有,咱们那时候练功别提了。
郭连文:大草坑。
插话:当时是不用了。

郭连文:在礼堂练功都很正规的,什么压腿踢腿,跑圆场片腿,热完身以后就跑虎跳,跑虎跳以后就分开了。分开砸尖子(音)对了。

【解说】一直到现在,郭连文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参与到京剧团训练时的故事。

【同期】练功,练功按说京剧按照咱们北京来讲都是专科,七八岁,10来岁就开始,十三四岁最晚了。还得压腿、踢腿、下腰等等就开始了。那时候没发育成熟,我们十七八岁都发育成熟了,您琢磨琢磨,把腿往那儿一放,我上不去。现在有的同志聚会还笑话我呢,连文特别硬,骨头特别硬。
【纪实同期】咱们在礼堂。压腿在窗台上,窗台上压腿。
插话:连把杆都没有。
郭连文:这把杆好家伙,我有点悬了上不去。你那时候是尖子呀。
插话:后期有把杆了,后期解散了,解散以后有的把杆。
郭连文:看一下行吗,看看行吗,能上去吗?好厉害。
记者:郭老师,你也试试呀,你也试试。
郭连文:不行,不行,老了,试什么试。上去也不容易。
插话:上去不容易。
郭边文:那时候最怕勾脚了,疼着呢。

【画面】几个人一起压腿的镜头

【解说】对于在京剧团工作的四年,郭连文一直都心存感激,那四年,他不仅获得了基本功的锻炼,还跟着京剧团的脚步,走遍了昌黎的乡镇村庄进行演出,获得了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
【纪实画面】郭连文和同事回忆曾经演艺过的曲目,唱腔。
郭连文:当时我唱了一段刚才你说的那个,家住乌槽(音)饮河水,战斗打响创新路,前程光芒。公社康庄大道无限宽广,毛主席指方向前程光芒。还真不错。还能想起来。
插话:还没忘。

【解说】四年后,中央戏剧学院在昌黎招生,郭连文凭着京剧团的训练和演出所打下的基础,凭着自己优秀的条件,顺利的通过了考试。郭连文从昌黎京剧团的小舞台,走上了,中国演艺圈这个大舞台。

【同期】从这儿汲取了很多营养,获得了很多的艺术方面的经验。故乡、故乡吗,故土还给了我很大的滋养,使我羽毛又比较丰满一些,艺术经验越来越深厚一些。

【画面】郭连文和同事回味过去的镜头

【解说】在演艺圈里,郭连文佳名远播,从艺几十年兢兢业业,无论是什么样的角色,无论是多困难的表演,他从来没有怨言。

【同期】现在我想起来我觉得,包括拍戏有时候周围的导演朋友说起来,说郭老师你真能吃苦,骑马呀,爬山呀,熬夜呀,(切)真的挺能吃苦的。自己没有感觉,别人觉得郭老师怎么身体那么棒,真能吃苦。

【解说】真正回想起来,郭连文才发现,自己之所以能吃苦,其实都源于小时候的耳濡目染。

【同期】我父亲他身上就具有一种吃苦耐劳,工作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这种精神。

【解说】古语说:观一叶而知天下,其实父亲就是这一片水土的代表,郭连文从父亲身上继承的这种精神,其实就是昌黎这片土地的精神,也正是这种尽职尽责的态度,让同行记住了他,才有了后来,他成为刘少奇特型演员的故事。

【同期】当时刘少奇诞辰100周年,中央台肯定要拍一部电视剧或拍一部电影,来缅怀纪念这位伟人。

【解说】然而当时的刘少奇特型演艺郭法曾先生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参演,剧组需要重新选定特型演员,来做这部电视剧的主演。

【同期】同一个电话打我家里去,连文,我是陈健。我说陈导你干吗,有什么事?有戏吗,还是怎么着的?他说你干吗呢?我说我现在拍着戏呢。有好消息告诉你,你可以试试刘少奇。你瞎说,我能演刘少奇吗?他说你来试试,有人推荐你,我觉得你也挺像他。

【解说】在当时,陈健作为电视剧《少奇同志》的副导演,主要负责演员的选拔工作,在几番筛选之后,他将目标锁定在了郭连文的身上,因为郭连文的形象气质,非常接近少奇同志。接到陈健的通知之后,郭连文心里非常激动,能够成为少奇同志的特型演员,可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在参与了试镜和试戏之后,郭连文在剧组的安排下,见到了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

【同期】光美大姐当时正坐在藤椅上面,夏天,他们家藤椅旁边有幅大画,龟背竹等等的大画,旁边也坐着一圈领导正聊天呢。光美大姐回头一看,哎哟,象,真象年轻的少奇同志,你们看。

【解说】到现在郭连文仍然记得那是1998年的7月16日,从这一刻开始,郭连文就成了刘少奇特型演员。

【同期】

郭连文:成为父亲的一种荣耀,也成为我们家庭的一种荣耀。
【解说】

在父亲的心中,郭连文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儿子;在故乡,郭连文也成了昌黎的一张名片,他把昌黎人的形象带到了观众的眼前。可是,郭连文从来没有因此而骄傲过,他一直都感激着父亲,感激着故乡。

【同期】改革开放以来昌黎县有变化吗?有,变化还不小。路呀,楼房呀,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在不断的提高,因为我每年总要回来一两次。但是跟其它沿海城市比起来,我觉得还是有一段距离。也可能我们家乡,我太看重它了,太关注它了,觉得它的发展还是比其它沿海城市要慢了一些。

【解说】对于故乡,郭连文抱着无限的期待,他希望,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能够再次展现出自己的辉煌。在临别之际,郭连文攀上了故乡最有名的“碣石山”。

【同期】我第一次,这么多年从来也没有时间来爬这个山。刚才看了一下,真的很有特点,很有特点,(切)很壮观,很奇特。真的很好,这不是给家乡做广告,确实是我心里感觉是真的很有特点。

郭连文: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解说】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推荐: 《我爱北京天安门》 《幽幽乡情》 《感恩北京》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开篇】 【画面】郭连文的母亲坐在门口等候回家的郭连文。 【字幕】正月十四 【解说】 画面中的这位老人叫邵瑞珍,今年81岁,是河北省昌黎县小蒲河村的一位普通老人,然而在整个小蒲河村乃至整个昌黎县,她都是最让人们最羡慕的人。 【纪实同期】 郭连文: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1 10:26作者:秩名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