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画面】郭连文的母亲坐在门口等候回家的郭连文。
【字幕】正月十四
【解说】画面中的这位老人叫邵瑞珍,今年81岁,是河北省昌黎县小蒲河村的一位普通老人,然而在整个小蒲河村乃至整个昌黎县,她都是最让人们最羡慕的人。
插话:挺好的。
【解说】45年前,年仅18岁的郭连文就离开了父母和家乡,工作越来越忙,他回家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却变得越来越深。在元宵佳节之际,郭连文回到了故乡。
【片名】东临碣石是根源
【解说】郭连文,国家一级演员,刘少奇特型演员,曾在多部电影电视剧当中饰演少奇同志,获得无数赞誉。
【解说】郭连文的故乡在河北省昌黎县,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就曾在这里创作《观沧海》一诗,赞美昌黎的美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正是昌黎的真实写照,昌黎背靠碣石山,从最高的娘娘顶和五峰山,可以俯瞰整个县城和远处的大海;昌黎面朝渤海湾,有二十公里的海岸线,金色的沙滩和耸立的沙丘享誉全国。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光。
【纪实同期】
郭连文:身体不错,气色多好。我觉得比上次我走的时候还好一些。郭连文:满面红光的。
【画面】郭连文与母亲交流。转到郭连文翻找父亲的遗物。
【解说】亲人的关怀总是最让人感动,可是回到家的郭连文却好像有些心事。
【纪实段落】
郭连文:连城(音)。
连城:哎,连城:我放柜子里边了。
【解说】几年前,郭连文的父亲去世了,从那以后,郭连文每次回来,都会翻翻父亲的照片和遗物,回忆自己与父亲的点点滴滴。对于郭连文来说,父亲就好像一盏灯,在帮他指引着方向。
【同期】1998年我们在天津,天津拍戏,有两天没我的戏了,我们主任说,连文呀,你还不回家看看,他说你们家离这很近。我说,好,我就回来了。
那是夏天。中午回来的,我妈弄的菜,弄了几个菜,我跟我爸就坐下吃饭。我爸竟然拿起酒杯来给我敬了一杯酒,当时我就很吃惊。
【解说】1998年,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刘少奇同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中国银行、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等单位合作拍摄电视连续剧《少奇同志》,当时47岁的郭连文,通过层层筛选,在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同志的首肯下,第一次以刘少奇的形象,加入了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得知这一消息,最高兴的人,无疑就是郭连文的父亲。
【同期】他说连文,你演国家主席了,少奇同志是个好人,你要好好演,
实际上我爸爸根本就不胜酒力,但他完全代表了做父亲看着孩子们这一步步的成长起来,他这种心情我是很理解,我是很理解的。一个父亲看着孩子成长起来,他心里高兴。
【解说】家里的兄弟姐妹一共有7人,可是在郭连文的记忆中,父亲给子女敬酒的经历只有这么一次,即使到了现在,他仍然难以忘记父亲那充满自豪的目光。
【画面】郭连文拿着四胡,四胡特写镜头
【解说】郭连文的父亲最喜欢器乐,也有很多乐器,可是,这把琴却是让郭连文记忆最深刻的。【同期】其它的乐器我爸走的时候基本一块都埋了,他喜欢器乐,口琴,二胡,箫呀,笛子,一捆,一大捆笛子都埋到坟里边了,因为他喜欢,我妈说都给你爸带走吧,不留了。后来我们说这个留下吧,一是埋了太可惜了,另外也是个念想。一看睹物思人,就把它给保留下来了。我们可以说是从小听着他拉这个四弦,就是四胡,听着他拉琴的声音长大的。
【解说】在昌黎地区,这种胡琴是专门用来给皮影戏伴奏的,声音高亢嘹亮,与众不同。在郭连文的记忆里,父亲没事的时候,总是喜欢拉着这把琴,唱当时最流行的歌。
【同期】从我懂事开始,我记得这个东西已经在我们家了,我爸也是用它来演奏来拉,我们小时候觉得它很大,觉得很高,现在可能是我们长大了,觉得它并不是很大。
【解说】郭连文每次回来,都会把琴拿出来,拨弄几下,回忆一下父亲的形象。
【画面】家人做饭快切镜头,转到饭菜上桌。
【解说】满满一桌,都是故乡的味道,都是他最怀念的味道。
【纪实段落】
插话:来,咱们吃饭吧,今年正月十五二哥从北京风尘仆仆赶来了,咱们大家一起来庆祝正月十五,好吧。
郭连文:好,也算接风。
插话:吃菜,吃菜。这是你喜欢的焖子(音)。郭连文:再来一块儿,不要粉条。这块,好。
【解说】面对阔别已久的亲人,郭连文心里很高兴,可是看着丰盛的饭菜,郭连文又想起了父亲。
【纪实同期】鱼是我爸喜欢吃的鱼,对海鲜比较感兴趣。
插话:这个萝卜丝也爱吃。插话:就是说很有节制。
【同期】做旁白
每年春节,我们兄弟几个人聚在一起,吃完饭了大家很高兴,都拿着器乐来,和我爸一起,我爸就拉这个,我们就拿一些二胡呀,什么笛子呀,口琴呀凑在一起,是一个家庭的一个聚会,
郭连文:好长时间没摸了,我去拿去。
【纪实段落】兄弟俩拉胡琴。
【解说】郭连文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十里八村都非常有名,几乎相识的人,都会恭恭敬敬的叫他一声:郭校长。
可是在工作之余,父亲却酷爱音乐,郭连文说,老爷子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无论什么乐器,到了他手上他一下子就会了,而这个四胡,因为声音清亮、高亢,是老爷子最喜爱的乐器。
【同期】节假日,星期天,他会召集一些喜欢乐器的到我们家里来,我们家准备乐器,他们就赶过来,很多乐器。这个东西对我们影响很大,耳闻目染。
【解说】小时候,郭连文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总是喜欢围着父亲,听他拉琴唱歌。看到孩子们喜欢听自己拉琴,父亲总是很高兴,时不时地还会教他们唱几句。
【同期】郭连文:后来唱京剧样板戏这是我爸爸教我的,。
纪实段落】郭连文:就是这个地方,你看现在不是舞台了,我小的时候这是个戏台,是个很古老的戏台,像那个庙一样的老建筑,前边一个戏台,下边有个大的广场,就是观众在那儿看戏。这个台上当年逢年过节都有演出,都有演出,歌舞、评剧、器乐合奏等等。我爸爸在上边演出过好多次。
【解说】可能没有人会想到,作为一个演员的郭连文,对于演艺的懵懂认识,是源于这里,源于在这里表演的父亲。
【纪实同期】
郭连文:那时候看我父亲在上边演出,我觉得因为那时候小,当时觉得也很自豪。我爸平时那么严厉,上去穿上服装,画上妆,还真是那回事。我妈她都很高兴,觉得很好玩。
【画面】郭连文在舞台上走台步等。又是什么让他如此沉迷?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东临碣石是根源》
【画面】昌黎庙会的盛况
【解说】每年正月十五,昌黎县城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今年,郭连文应邀作为开幕嘉宾也参与其中。【画面】街上嬉闹的人群。
这一巴掌推着我走上了四十几年的这个艺术道路。
【导视】
他是如何从一个戏剧演员,走上电视表演的道路的?《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东临碣石是根源》
【画面】郭连文研究刘少奇资料。
【解说】现在郭连文已经是享誉全国的著名演员了,可是谁又知道,他刚刚走上演艺之路的时候,经历过怎样的磨练?
【画面】郭连文和同事去排练厅
【解说】这三个人是郭连文在昌黎县京剧团工作时的同事,在他们的邀请下,郭连文跟他们一起,来到了昌黎艺术团的排练场。
【纪实同期】
插话:咱们那时候没这条件。郭连文:在礼堂练功都很正规的,什么压腿踢腿,跑圆场片腿,热完身以后就跑虎跳,跑虎跳以后就分开了。分开砸尖子(音)对了。
【解说】一直到现在,郭连文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参与到京剧团训练时的故事。
【同期】练功,练功按说京剧按照咱们北京来讲都是专科,七八岁,10来岁就开始,十三四岁最晚了。还得压腿、踢腿、下腰等等就开始了。那时候没发育成熟,我们十七八岁都发育成熟了,您琢磨琢磨,把腿往那儿一放,我上不去。现在有的同志聚会还笑话我呢,连文特别硬,骨头特别硬。【画面】几个人一起压腿的镜头
【解说】四年后,中央戏剧学院在昌黎招生,郭连文凭着京剧团的训练和演出所打下的基础,凭着自己优秀的条件,顺利的通过了考试。郭连文从昌黎京剧团的小舞台,走上了,中国演艺圈这个大舞台。
【同期】从这儿汲取了很多营养,获得了很多的艺术方面的经验。故乡、故乡吗,故土还给了我很大的滋养,使我羽毛又比较丰满一些,艺术经验越来越深厚一些。
【画面】郭连文和同事回味过去的镜头
【解说】在演艺圈里,郭连文佳名远播,从艺几十年兢兢业业,无论是什么样的角色,无论是多困难的表演,他从来没有怨言。
【同期】现在我想起来我觉得,包括拍戏有时候周围的导演朋友说起来,说郭老师你真能吃苦,骑马呀,爬山呀,熬夜呀,(切)真的挺能吃苦的。自己没有感觉,别人觉得郭老师怎么身体那么棒,真能吃苦。
【解说】真正回想起来,郭连文才发现,自己之所以能吃苦,其实都源于小时候的耳濡目染。
【同期】我父亲他身上就具有一种吃苦耐劳,工作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这种精神。
【解说】古语说:观一叶而知天下,其实父亲就是这一片水土的代表,郭连文从父亲身上继承的这种精神,其实就是昌黎这片土地的精神,也正是这种尽职尽责的态度,让同行记住了他,才有了后来,他成为刘少奇特型演员的故事。【同期】当时刘少奇诞辰100周年,中央台肯定要拍一部电视剧或拍一部电影,来缅怀纪念这位伟人。
【解说】然而当时的刘少奇特型演艺郭法曾先生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参演,剧组需要重新选定特型演员,来做这部电视剧的主演。
【同期】同一个电话打我家里去,连文,我是陈健。我说陈导你干吗,有什么事?有戏吗,还是怎么着的?他说你干吗呢?我说我现在拍着戏呢。有好消息告诉你,你可以试试刘少奇。你瞎说,我能演刘少奇吗?他说你来试试,有人推荐你,我觉得你也挺像他。
【解说】在当时,陈健作为电视剧《少奇同志》的副导演,主要负责演员的选拔工作,在几番筛选之后,他将目标锁定在了郭连文的身上,因为郭连文的形象气质,非常接近少奇同志。接到陈健的通知之后,郭连文心里非常激动,能够成为少奇同志的特型演员,可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在参与了试镜和试戏之后,郭连文在剧组的安排下,见到了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
【同期】光美大姐当时正坐在藤椅上面,夏天,他们家藤椅旁边有幅大画,龟背竹等等的大画,旁边也坐着一圈领导正聊天呢。光美大姐回头一看,哎哟,象,真象年轻的少奇同志,你们看。
【解说】到现在郭连文仍然记得那是1998年的7月16日,从这一刻开始,郭连文就成了刘少奇特型演员。
【同期】
郭连文:成为父亲的一种荣耀,也成为我们家庭的一种荣耀。在父亲的心中,郭连文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儿子;在故乡,郭连文也成了昌黎的一张名片,他把昌黎人的形象带到了观众的眼前。可是,郭连文从来没有因此而骄傲过,他一直都感激着父亲,感激着故乡。
【同期】改革开放以来昌黎县有变化吗?有,变化还不小。路呀,楼房呀,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在不断的提高,因为我每年总要回来一两次。但是跟其它沿海城市比起来,我觉得还是有一段距离。也可能我们家乡,我太看重它了,太关注它了,觉得它的发展还是比其它沿海城市要慢了一些。
【解说】对于故乡,郭连文抱着无限的期待,他希望,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能够再次展现出自己的辉煌。在临别之际,郭连文攀上了故乡最有名的“碣石山”。
【同期】我第一次,这么多年从来也没有时间来爬这个山。刚才看了一下,真的很有特点,很有特点,(切)很壮观,很奇特。真的很好,这不是给家乡做广告,确实是我心里感觉是真的很有特点。
郭连文: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解说】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