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在克孜尔石窟38号窟中,壁画“天宫伎乐图”均为二人一组,或一乐伎一舞伎,或二人皆舞伎、皆乐伎。这种乐舞组合形式显然和千年以前龟兹民间流行的双人歌舞有关。
出片名:《舞梦龟兹》
苏祗婆广场
苏祗婆雕像
各种乐舞的雕像
街景
解说:龟兹,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如今它的对应位置就是新疆以库车为中心的一部分地区。此处要是有一个地图最好了——直接明了
练舞排舞的纪实
解说:做为库车县龟兹歌舞团的副团长孜巴古丽•买合木提,她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组织自己的团员们一起下乡,给库车的父老乡亲们演出。
同期:孜巴古丽:我们每天演出两个小时,还有两个小时排练,下午还要排练,新节目排出来。
纪实:团员们排练
孜巴古丽:下去以后加强训练,排练。
解说:孜巴古丽从13岁开始学习舞蹈,现在已经有27年的时间。她从儿时起便深深的喜欢上了龟兹舞。
同期:孜巴古丽:第一次看到电视上面,看国家一级演员的韩千(音)老师的龟兹舞特别好,那个舞蹈看了以后我觉得龟兹舞特别好,小学毕业以后回来我第二次看了,我特别喜欢那个舞蹈。
解说:孜巴古丽从阿克苏艺校毕业了以后,便进入库车龟兹歌舞团,开始学习跳龟兹舞,那个时候孜巴古丽才只有16岁。
同期:孜巴古丽:新疆都是8点上班,我们都是6点来,提前两个小时来,,一个动作,看动作,最少十分钟,最多一个小时这样不动,然后这个地方太疼了,特别难。
解说: 如今,24年的时间过去了,孜巴古丽从一个普通的舞蹈演员成功的转型为编舞。然而在她心里,却总想要了解更多有关龟兹舞的故事。于是她找到了被称为“龟兹”通的裴孝曾老师,和他一起穿越历史,走近古老的龟兹文明。
纪实:两个人见面。
纪实:裴孝曾:这个地方是龟兹国的古城,古城墙,这一大片都是原来的龟兹国。原来的城墙一有十七八里,现在有九公里的城墙,但是这个城墙现在已经是残缺不全了。
解说:班固曾在《汉书》中这样描写着龟兹国: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如此看来,在汉朝时候,龟兹已经是一个繁盛的国度。裴老师告诉孜巴古丽,形成这种盛世的原因有三个。
纪实:
裴孝曾:第一个原因就是政治原因,设在龟兹,是中央王朝在西北地区的一个执政机关,它管辖的面比较大,所以它设在龟兹以后,龟兹的政治、经济、文化成为西域的中心。第二个原因,经济原因。因为龟兹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原来在汉的时候它是北道(音)上的一个重任,北新朝开辟了以后,龟兹是中路上的一个重镇,西方的、东方的一些商品都到龟兹来集散。第三个原因是文化原因。
解说:孜巴古丽跟着裴老师沿着这座古老的城墙一路走着,一路听着。一个疑问萦绕在心间:在这座早已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国度里,龟兹乐舞有着怎么样的地位呢。
纪实:
孜巴古丽:那个龟兹乐舞在龟兹国是什么样的发展情况?裴孝曾:它这个龟兹乐舞在龟兹来说是非常闻名的,闻名中外,大唐西游记里就有记载,在西域来说它是比西域每一个国家都要好的。
解说:音乐,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它突破了国界的限制,消除了民族的隔阂,跨越了重重的障碍,担任起了交流的大使。
解说:在龟兹国曾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他叫苏祗婆。北周时期,他随和亲队伍来到中原的同时,也把龟兹乐舞带到了中原。后来,隋朝灭北周,苏祗婆便从宫廷流落到酒肆歌坊,卖艺为生,直到有一个机会出现。
纪实:《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舞梦龟兹》
解说:为了让孜巴古丽更加了解龟兹的文化,裴老师把孜巴古丽带到了苏巴什佛寺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正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屈支》中记载的昭怙厘大寺。
纪实:
裴孝曾:你好。为了了解龟兹文化,我把《大唐西域记》的有关的复印的东西送给你,你回去好好的学习学习。
解说:孜巴古丽在裴老师带来的《大唐西域记》的复印件中,不仅看到了对龟兹乐舞的描述,还看到,对苏巴什佛寺的记载。
解说:“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这是玄奘西去印度取经路过这里时,龟兹佛教鼎盛时期的写照。
纪实:
裴孝曾:唐玄奘他是原来唐朝的一个佛教大师,唐玄奘是全国三大法学家之一,他曾经到印度去取经路过龟兹,当时路过龟兹的时候呢,所有的龟兹王,大臣都到东城的门外都迎接他,因为当时下雪了,封山了,走不了了。以后呢唐玄奘就住在库车待了两个月,临走的时候,他住在这个地方,他曾经就到大寺来讲过经,临走的时候皇上送了他马,送了他拐杖(嘉宾说的是“拐杖”,你去查一下,是不是应该叫做“锡杖”),对他很热情的。
解说:除了《大唐西域记》,让孜巴古丽更感兴趣的是另一个故事。
解说:1903年,在这座苏巴什佛寺的遗迹上,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在一座佛塔下面,挖出一个毫不起眼的舍利盒。但是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舍利盒,却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1957年,有人发现这个舍利盒颜色层内,有绘画的痕迹。剥开表面的颜料,居然露出一幅罕见的图画。盒盖绘有四个演奏乐器的裸体童子,盒身绘有极为生动的乐舞图。
纪实:
裴孝曾:这个舍利盒它在龟兹来说是很有名的,当时是红透过了整个世界。因为舍利盒上有龟兹舞,它那个舞是民族舞,不是宫廷舞,就是民俗方面的一些舞。
解说:从展开图中可以看出,乐舞图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男一女手持舞旗为先导。第二部分依次是6个手牵手的舞蹈者和两个持舞棍独舞者。第三部分是一组由8人组成的乐队,最后是一持棍独舞者在作旋转动作,其左右有3个儿童助兴,整个画面由21人组成。
解说:经日本学者研究,这只舍利盒是公元7世纪所造,舍利合上载歌载舞的情景,是龟兹人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苏幕遮,这个节日就相关当于现在的傣族的泼水节。
解说:在《旧唐书•中宗纪》载,神龙元年十一月,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泼水寒胡就是苏幕遮。武则天和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都爱看苏幕遮。后来,苏幕遮又成为了唐宋时期的词牌名,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解说:世俗的乐舞,被绘制在僧侣的舍利盒上,这说明龟兹的乐舞已经成为传播佛教的和渲染极乐世界的工具。
解说:孜巴古丽站在苏巴什佛寺遗址的观景台上,与历史深情的对望,她不禁回忆起自己曾经在这里演出的场面。
同期:
孜巴古丽:1996年我们来一次,那时候我们团全体演员来,我们演出,请我们在这儿演出,其他地方没有盖楼,那个时候我们龟兹舞蹈,很多的舞蹈都演过,那个时候外国人特别喜欢我们的舞蹈。
解说:尽管已经废弃了近千年,阳光下苏巴什佛寺残存的建筑依然令人震惊。那矗立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反射着金色光芒的高高的佛塔,无声地见证着西域的沧桑变迁、辉煌兴衰以及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
龟兹舞表演
导视二
这里开凿了中国最早石窟像
独白:
孜巴古丽:故乡的艺术形式让我的创作能力大大的提高了,让我更敬佩于艺术的灵性。
纪实:孜巴古丽来到克孜尔石窟。
苗利辉(新疆龟兹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您好,听说您对龟兹文化非常有兴趣,那我先给你简单介绍它的情况。克孜尔石窟呢它大约开凿于公元的三世纪,现在是339个洞窟主要分为四个区,你看我们现在正看到的这个区它叫谷西区,然后往那边去有一个谷东区。谷西、谷东区主要是中间有一个小河,小溪分开的,小溪里面有两侧也有洞窟,那叫谷内区。然后在这个古东区的最边缘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到山上,山上的后面还有一些洞窟被称为后山区。
解说: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它是中国开凿最早、延续时间之长、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
纪实:
苗利辉: 因为佛教它讲究出世间,出世间就是离开世俗的生活,就是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他要抛弃的,比如说我们在世间要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东西。 另一方面呢就是因为佛教的僧侣他的修行有一套特殊的要求,他要求你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以后,通过思维上的一些特殊的训练,这些训练它是有专门的规定的,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它不能有外界任何的干扰。
解说:根据专家所说,佛教于两汉之交传入龟兹之后,壁画成为信徒寄托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克孜尔石窟的壁画以它独特的形式闻名于世,它比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还早了近一个世纪。
纪实:
苗利辉:下面我们去一个专门用作礼拜场所的第8窟。
解说:克孜尔石窟的8号窟是一座 “支提窟”,它是僧侣们用来供养礼拜的场所。在洞窟内部的中心处有一座中心方柱,它便是僧侣们礼拜的对象。
纪实:
苗利辉:这个中心方柱它的功用实际上是塔的一个功用,这个塔因为我们这儿的这种形式的洞窟它是来源于印度的,在印度它的整个洞窟的最后部是有一个塔的,我们这个位置大概也在这个塔的后部,所以两者的功用都是一样的。
解说:虽然都是中心塔,克孜尔石窟的中心塔却与印度的中心塔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处于沙漠干旱地区,这里的岩质比较疏松。于是建造它的工匠们把塔与洞窟的顶部连接到一起。这样既有了塔的含义,又起到了建筑上的这种支撑作用。
纪实:
苗利辉:我们的中心方柱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正壁除了一个像龛里面原来是有佛像的。就是说呢礼拜对象已经有了两种,一种是塔,一种是佛像,而在印度呢,它往往最初的时候它只是一个塔,但是到后期它也出现了对相的说法。我们这里反应的是过渡式阶段的一个情况。
解说:克孜尔的这种中心塔柱式的形制,是中国石窟中心塔柱式形制的鼻祖,对河西乃至中原地区的石窟造像都有深远的影响
解说:孜巴古丽对于石窟的形制似懂非懂,但是在窟龛中所绘制的壁画,却让她沉醉其中。她听着苗老师的讲解,感受着千年以前的艺术作品带给她的震撼。
解说:克孜尔石窟壁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构图。在每个菱格中画着不同的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供养故事和千佛故事。这些菱格还含有佛教意义,莲瓣表示莲花,山为须弥山,树为菩提树,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征。
纪实:
苗利辉:这个窟最有特点的是顶上绘制的本生故事,这个本生故事就是讲的这个佛过去的很多事,我们听到的积累善行的一些故事,这个故事是属于这里头比较有特点的故事,这个故事叫萨薄燃立救商客。
解说:故事讲述了一位商队首领,用酥油裹在自己手上点燃,带领迷路的商队走出森林的故事。
画面中有一峰满载货物的骆驼,昂首而立,眼望远方。驼前两个脚夫头戴尖顶小帽,脚蹬深腰皮靴,身穿对襟无领长衫,满脸须髯面向前方,正振臂欢呼。在两位脚夫的前面,正是萨薄。只见他两眼微闭,神态自若,高举着正在熊熊燃烧的双手,指明了骆驼商队前进方向。
纪实:
苗利辉:这个画面里刚才为什么我说的有商人的形象呢,一些学者研究就是说这种穿着打扮是和当时活跃在这个地区的素特商人的装扮非常相似,另外这个故事它叫萨薄燃臂,这个萨薄实际上也是素特商队的首领专用的名称,这里就反映出当时丝绸之路的文化,素特商旅在这个地方往返来往的情况。
解说:撇开这幅画的宗教色彩,不难看出在当年的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与佛教僧徒的密切关系。商贾、脚夫需要僧尼为他们祈求平安,僧尼则不仅需要商队的货物与施舍,还往往与庞大的骆驼商队结伴而行,或者西去印度求法,或者东去长安、洛阳传经。
解说:在克孜尔石窟开凿绘制过程中,有许多图像都是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绘画样版。于是在这些精美的壁画中无处不见印度的痕迹与元素。
纪实:
苗利辉:这幅画面里头保存着许多来自印度文化的元素,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脚,他穿的是草鞋,这在印度所有的修行者一般都是穿着草鞋的,但是在龟兹这个地区是不可以想象的,因为冬天了怎么可能常年穿着草鞋呢。
解说:同样为礼拜窟,38号窟与17号窟,有相似,也有不同。这座洞窟曾被人们称为完美的音乐殿堂,在穹拱形顶下沿部位绘有一个个用墙栏相隔的楼台,每个楼台中都有一组两个半身的乐舞伎,东西壁各7组共28身乐舞伎。每组乐舞伎中有的为一乐伎一舞伎,有的二人皆舞伎、或二人皆乐伎。这幅天宫伎乐图向世人展现了伎乐天人在天宫演奏乐器,欢乐歌舞的场面。这些伎乐天人,犹如民间的艺人,有歌有舞,栩栩如生,生动可感。
纪实:
苗利辉:其实现在咱们的维吾尔族有很多的都有所传承,您反正一直对这个方面都是很关注也很关心,吸收到您自己的舞蹈中,您怎么看这个东西,比如说它的。
孜巴古丽:舞蹈的动作,手的动作,我们看了以后都会学习。
苗利辉:那就是说你们乐器啊,组合包括舞蹈有很多都是从这里面借鉴去的。
孜巴古丽:我们来了几次,每一次来的时候学好多的舞蹈动作。我们的库车舞蹈和龟兹舞不一样,我看到壁画,看了以后我们很多动作可以学习,道具啊,有鼓,回去以后我们都会学习。
苗利辉:那比如说像咱们维吾尔族舞蹈动作最多的,最有特点的是哪一个动作呢?维吾尔族的。
孜巴古丽:这个动作,还有这个动作,维吾尔族的,我们都喜欢这个动作。
解说:作为一种宗教形式,佛教徒经常利用音乐来进行传道的。当佛教传到了龟兹以后这一功能可以说更大的强化了。
纪实:
苗利辉:根据现在的研究呢,我们看到的就是鸠摩罗翻译的里面出现了很多乐舞型的场面,但是根据对梵文原本的比较,这些场面是没有的,也就是说鸠摩罗本人在翻译这些佛经的时候加入了很多乐舞场面。由此可见龟兹高僧在宣扬佛教的时候更注重对音乐的领悟。
解说:现在的人们自然不可能真实的听到当时的音乐,看到当时的场面,然而这些保存下来的珍贵的壁画,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遐想空间。
同期:
孜巴古丽: 我以前来了几次这个地方,看到了壁画,学了龟兹舞,今天我们来的时候苗老师给我们讲了壁画的故事,我很了解龟兹文化,以后我编的龟兹舞会把龟兹壁画的故事融入到龟兹舞里去。
解说:
古时的龟兹,是东西方交易的一个重要市场,也是丝绸之路畅通的保障基地之一,担负着丝绸之路安全的重任。它不但见证了东方文明向西延伸的历史,也见证着佛教文化东渐的进程。如今,历史的风烟褪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旧用自己的歌舞太平修补着这座古城日久弥新的记忆。
纪实:维吾尔族歌舞场面。
独白:孜巴古丽:作为库车人,我为家乡的一草一木而骄傲,自豪,想到自己是库车人无比开心和激动。
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