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
张晓凤:我叫张晓凤是羊东矿区的一名司炉工,从5岁起就开始,我就开始和养父一起生活,到现在已经有18个年头了。
纪实:
张晓凤:喂,爸,我是晓凤,我一会儿去医院接你吧,回来住两天行吗。解说: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流传着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个年轻善良的女孩用她单薄的肩膀支撑起一个家,精心照料着她的高位截瘫的养父。今天,她接父亲出院回家小住,我们的故事也就从这里讲起。
纪实:
接父亲出院出
片名:《矿山家人》
独白:
张晓凤:在1997年的那一天,我被带到这个家,他们告诉我,这个瘫痪在床的人就是我的爸爸,就这样,我开始了照顾养父的生活。
纪实:张晓凤照顾父亲起床吃饭。
解说:每天早上,张晓凤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热水,做早饭。像这样的事情,她已经坚持了18年了。
同期:
张晓凤:早上起床了之后就是要给我爸端水,然后倒尿盆儿,然后做饭,再让我爸吃饭。然后,我爸上下床。
解说:在很多人眼中,张晓凤是一个可怜的女孩。18年以前,刚刚5岁的她被抱养到因工伤导致高位截瘫的养父家中,和养父一起生活。
同期:
张晓凤:一进这个家门儿,然后就我爸就在那个轮椅上坐着,正好是冲那个门口那个位置。然后我进去,然后我姑姑跟我说,这个是你爸爸,因为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那个爸爸是什么,没概念,然后我姑姑就说,叫爸爸。我就叫爸爸。
同期:
父亲:当时领到这儿反正又小又瘦,穿的衣裳也不是很好,到这儿以后,小时候来到这儿不习惯,感觉都是生人,有时间自己偷偷跑到外面哭。
同期:
张晓凤:我爸当时就说“别哭了,那个,爸爸也会对你好的。
解说:来到新的环境,见到陌生的养父,张晓凤虽然感到既陌生又害怕,但是还是懂事地照顾养父的生活。
同期:
父亲:来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因为咱们这儿没有别人,有时候洗脸端点水的端点水,倒点水的倒点水。
解说:
从一开始的端水倒水,到洗衣做饭。在本应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张小凤就用幼小肩膀负担起了这个残破家庭重担,守护着养父生活的一点一滴。对于这种生活,她从来没有抗拒,也没有抱怨过。
同期:
张晓凤:从来都没有过反抗。就我爸说我再狠,我顶多就是不吭声,然后再那什么点儿就是我爸也有个什么习惯,就是吃饭的时候他有时候吵我吧。然后我就不吭声,然后他吵得我狠了吧,我就是埋着头然后吃着面,然后那个泪直接滴到面里面儿。解说:同父亲一起吃过早饭,张晓凤决定趁着天气好,带着父亲出门转转。他们一起来到了离家不远的一座水库旁边。在张晓凤看来,这座不大的水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解说:儿时的张晓凤像其他孩子一样淘气、贪玩。有一次,她趁着幼儿园午休的时间,来到水坝玩耍。当她赶着回去上课的路上,正看见摇着轮椅,迎面而来的父亲。
纪实:
张晓凤:过了铁道,不是就碰到你了。当时看你摇那个车过来。
解说:就这样张晓凤跟着生气的父亲回到家里。这一天,她第一次挨了父亲的打,她明白,父亲打她,是因为着急,是因为害怕她掉到水里,又没办法救她。这次挨打,让她感觉到了幸福的滋味,感觉到了父爱的滋味。
纪实:
张晓凤:爸,你知道,就从你打了我以后,我就觉得那个时候你才把我当成自己的亲闺女,那种该说你说你,该吵你吵你,该打你打你,之前我就觉得我挺小心的给你干活,我觉得那个时候你有时候也是,所以就从那回你打了我以后,我就觉得你真是把我当亲闺女看了。
解说:面对真挚的女儿,一向严肃的的父亲,也禁不住和女儿一起回忆起往事。
纪实:
父亲:从你来以后就把你当亲闺女了,但是我没有别的表达。
解说:这是那次事件之后,张晓凤第一次来到这里,她一直都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会记一辈子。
导视1
重回老宅 回想动人往事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矿山家人》
心里独白:
张晓凤:从那儿以后我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在心里暗暗发誓:我要成为爸爸的腿,他想去哪儿我就带他去哪儿。
解说:自从张晓凤父女搬到了回迁楼里,他们的老宅就空了下来。于是每逢有空,张晓凤总是陪着父亲回来看看,似乎是要看看他们(相互)陪伴的日子。
解说:空下来的院落,杂草丛生,如同岁月笔下生动的记忆,在人的内心深处蔓延滋长。这里对于这对父女来说不仅仅是一处旧屋,一处曾经的居所,更是他们温馨的家。
解说:如今,18年过去了。再次推开房门,看着一切陈设如旧,张晓凤终于向父亲敞开心扉,给父亲讲起自己从来不曾说起的往事。
纪实:
张晓凤:爸,你还记得我上三年级的时候,你那会儿去住院的时候,你头些天不是跟我说你去住院吗,然后第二天中午回来我不是说你怎么还不走呢,你说那些车没来,我知道走不走呢,后来你不是说弄不好今天还就走不了了。
解说:因为平时父亲对张晓凤的管教比较严,所以最初张晓凤听说父亲要去住院,还是有点小的开心。这一听说走不了,张晓凤的心里竟有一点点失望。直到晚上放学回家,她才发现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纪实:
张晓凤:我一开门我就会说爸,回来了啊,然后那天我一开门。然后那天一开门,我就又说爸我回来了啊。后来我一往这儿看,也没有亮灯,你也没有吭声。我就坐在门口哭了。
解说:张晓凤轻轻地道出这段往事,父亲坐在她身边静静地听着。那一次是张晓凤来到这个家以后,父亲第一次不在身边,也是她第一次喊出父亲,没有人回应。
纪实:
张晓凤:虽然打了招呼了,然后也觉得能接受,但是真当我那天就是说喊出那声爸之后没有人回应的时候我就觉得好空,因为本来我跟我爸,我们家就我们两个人,也没有觉得少什么,但是那天当自己真的就是喊出那声爸没有人回应的时候,确实就觉得空了,就少了一个人等于是,但是确实觉得好空,然后也没有安全感。
配乐:《酒干倘卖无》
解说:那个时候,晓凤终于懂得父亲对于自己的意义,虽然在生活上一直是张晓凤照顾着父亲,但是对于她自己来说,父亲给了她一个家,给了她不可替代的安全感。
纪实:
张晓凤:日记里写的就是我觉得幸福就应该是我叫出那声爸,有人回应我就好。那个时候就感觉对父女的定义就是这么简单,就是我叫爸,有人回应我,我们就是父女。
解说:事情过去了十多年,这是张晓凤第一次面对父亲,把自己的感情倾泻而出。父亲看着女儿,心里有一丝愧疚。
纪实:
父亲:表达能力也不强,也不会说,也没有文化,那个时候,光感觉是愧对女儿,对不起的那种感觉。
解说:在张晓凤看来,父爱就是这样。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生动的表情。它像是大树,用永恒不变的姿态,守护着身边的小草。
纪实:
张晓凤:其实我跟我爸在一起时间长了,我觉得即使我们之间没有那种亲切的话,比如说我想你啊,我爱你啊之类的话,但是我们慢慢习惯了,我就会,我爸对我说的,你今天怎么这么晚呀,者我比如我切菜切着手了,就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我就会把这些当成,当做那些亲切的话。纪实:走去市场
张晓凤:爸,这儿有个卖油酥烧饼的,要不要在这儿买个油酥烧饼。
父亲:买点吧。
张晓凤:行,瞅点车啊。
卖烧饼:要几个?
张晓凤:要五个吧,走勒。
解说:张晓凤推父亲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把油酥烧饼抱在怀里,像是抱着无价之宝。眼前的油酥烧饼让他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
纪实:
父亲:你记得你小时候还在这儿买过一回烧饼,你灰头土脸的回来,浑身都是脏的。你记得还是记不得了?
张晓凤:那是上五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你不是跟我说,我记得那个时候你说之前在市区那儿有一个卖烧饼的,你不是说在那儿吃过,你说那个烧饼味还挺好的,然后那次正好,然后那天放学我就跑到市区给你买了。
解说: 为了父亲的一句话,为了看见父亲的笑脸,张晓凤沿着铁路,跑到市区内的集市,那段路足足有10公里。
纪实:张晓凤:我那时候也没觉得远,就光想着去那儿给你买个烧饼。
父亲:你走了以后我后来还挺担心你的,万一出个啥事。
张晓凤:没事,我就想那个烧饼味应该还挺好,我那次给你买回来的那个烧饼还是你以前吃的那个味吗?
父亲:是。
解说:对于张晓凤来说,父亲的微笑是她最宝贵的财富。只要父亲高兴,她可以为他做任何事。
导视2
渐渐长大 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遇见了他 她找到了爱情的依靠
结婚以后 他们一起住到了父亲家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 《矿山家人》
心里独白:
张晓凤: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邻居们给说亲时,我的条件是,婚后男方必须是到我家来生活。
解说:时光荏苒,张晓凤恋爱了。可是这次恋爱并没有持续多久,两个人就分了手。
同期:
张晓凤:一开始介绍的,他就知道我们家这个条件,但是说那个时候他也就是想的,想着就是我爸有工资,应该不会拖累这种。但是他一给提到“拖累”这两个字,我就特别反感,然后我就说,我说“虽然我们,他也是这个矿,我说虽然我们会很近,但是说,也是要以我家为主。”结果,结果人家就不同意呗。
解说:这次恋情结束以后,张晓凤便拒绝了好心的人的介绍,当父亲听说了她的作法,不禁为她担忧起来。
同期:
张晓凤:然后我爸就听了邻居说的,然后就回去跟我说,就说“你还这么小,是吧,然后就是说,你跟别人谈对象肯定就是说,感情是第一位。就是说只要你们俩个人的感情没有问题,你就嫁到人家家,跟人家一块儿生活,只要你能融入人家家就行了。
解说:虽然父亲这样说,但是固执的小凤依然没有相亲恋爱的打算,直到这个叫索晓伟的人出现。
纪实:
丈夫索晓伟:爸,晓凤,上街了,我还说去找你们去呢。
张晓凤:推进去,慢点啊。
解说:也许是害怕又一次受到感情的伤害,在和索晓伟刚刚确定恋爱关系的时候,张晓凤就把自己的身事全盘托出。
同期:
张晓凤:我就说,我家就我和我爸,我爸也不能动,就是说如果咱们以后有可能结婚的话,肯定是以我家为主。就是婚后,就是一定要是在我家住,因为我家就我和我爸,我走了以后我爸就没人管了呀。
同期:
丈夫索晓伟:我当时脑子里过了一下,稍微想了一想,不能动,瘫痪,将来可能负担要大点,就是考虑了一下,不过也没有去考虑那么多,简单想了想,我先想的就是说跟晓凤我们俩先处处,先看看,随后家庭这个问题随后再说,先看我们俩性格合不合,能不能在一起。
解说:在和张晓凤相处过程中,索晓伟对张晓凤更加了解了,也更加确定了这个女孩子就是自己想要娶过门妻子。
同期:
索晓伟:后来我也知道她这个父亲不是亲生父亲,养父,抱养,把她抱养,在这个情况下晓凤对她父亲都这么好,两个人相依为命,我感觉特别不容易,晓凤也特别懂事,对她父亲这么好,我这个心里边感觉行,这个人绝对可以,在他们家能那么20多年跟她养父在一块,我说到我们家对我父母也一定会很好,当时就这么想。
解说:就这样,2012年,在亲友们的祝福声中张晓凤和索晓伟举行了婚礼。
婚礼素材
解说:按照婚前的许诺,张晓凤夫妻两个没有像其他夫妻一样到公婆家生活,而是住回到了岳父家里。不仅如此,索晓伟还接过晓凤原来的工作,细心的照料岳父的日常起居。
纪实:夫妻两人一起照顾父亲睡觉。
同期:
张晓凤:他来到我们家就是什么活儿都干,墩地啦、又去洗碗啦、刷锅啦,然后看我爸哪儿不舒服,我爸那个不是老腿疼吗?然后帮着捶捶啦,然后给我爸买个衣服呀,或是送个,送个送个什么剃须刀呀之类的东西。
解说:也许是索晓伟的细心打动了张晓凤,也许是张晓凤的孝心感染了索晓伟。无论如何,父亲看着这个半子为自己忙里忙外,心里总是感觉十分的温暖。
同期:
父亲:该做的他都做,都表现挺好的。
导视3
公公婆婆对她如亲生女儿
这让她倍感家庭的温暖
公公婆婆和她一起照顾养父
他们合合美美的生活在一起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 《矿山家人》
纪实 :公公婆婆来访
解说:由于张晓凤夫妻两个在父亲这边生活,张晓凤的公公婆婆便经常来到这边,甚至连春节都是到这边来过。
同期:
张晓凤:过年,过年都是在我们家过,因为在我们这儿,就有一个,就有一个习俗就是,媳妇儿吧都是自己家人啦,肯定就是说,大年初一那一天,就是说你再怎么,再怎么去你们娘家,是吧,大年初一那一天,都是要在男方家里面起早。但是因为我爸这个关系,然后我婆婆跟我公公当时就是都来我们家住。
解说:组建这样一个合合美美的家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在张晓凤和索晓伟在刚刚谈恋爱的时候,索晓伟的父母并不同意这桩婚事。
同期:
公公:说这个女孩家庭情况,她爸爸是不能生活自理,我一听这个我就说那不行,那不行,我也就你这一个儿子,以后双方这老人多大负担,是不是,再一个咱们也是就这一个儿子。那你有个不能自理的老丈人,不是说你今天上我这儿来我招待你,那就是靠一生的,我就不同意。
同期:
索晓伟:我说爸现在情况暂时是这个情况,我们两个应该可以,你应该看一下晓凤,看晓凤这个人可以吗,行不行,看她这个人适合不适合当你儿媳妇,我说你先别这么早下结论,我说我领回来让你看看。
解说:就这样,在索晓伟的百般恳求下,他的父母终于同意见晓凤。见面以后,张晓凤的细心、孝顺、勤劳,打动了他们。
同期:
婆婆:晓凤对公公婆婆,两个姐姐还有两个小外甥都挺好,心里面特别满意,再一个情况对咱们小伟也非常关心,对小伟特别知道心疼,知冷知热。
公公:对老人也好,对小孩也好,在城市的人的生活习惯跟在农村的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个人不赖,后来就同意了。
解说:让张晓凤感动的是公公婆婆不仅认定了她这位儿媳,而且拿她当亲生女儿一样对待。
同期:
婆婆:对,我非常心里心疼她。
张晓凤:我自从嫁到他们家,就我婆婆,我婆婆心疼我,她就是心疼我,她要告诉我,就说我就是把你当闺女看,你做得不对我写也会说你,但是说,你之前,之前二十多年吧,没有得到母爱,她说现在你叫我一声妈,我就会把你之前的母爱都会给你弥补起来。
解说:善良的公公婆婆看着这对年轻人不仅要工作,还要为照顾张晓凤的父亲奔忙。他们经常主动上门探望,帮助照顾起张晓凤的父亲。
同期:
父亲:晓凤要上班,有时候做饭,她给端点饭,弄点什么。张晓凤:我公公婆婆就去我爸那儿,然后问问问,问这个问那个,然后我爸有头疼脑热啦,然后就过去看了。看我爸。然后,到那儿啦,我爸要是说,正好就是有时候就是解小手然后,弄到单子上啦或者弄到裤子,裤子上啦我婆婆就帮着就洗了。
纪实:公公婆婆一起接父亲上楼。
解说:见到公公婆婆到来,父亲十分高兴。话也比平时多起来。看着女儿在包饺子,他还不忘在亲家面前自豪起来。
纪实:包饺子
父亲:晓凤包饺子挺好吃的,包得挺快的,馅也多,皮也薄。她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喜欢包饺子的,她从十多岁,具体多大我也忘了这个事了,包的饺子也好看,也特别好吃,馅大皮薄。
公公:晓凤包饺子确实包得不错,包出来的那个饺子咱们就有食欲,吃得非常多。
纪实:饺子出锅
解说:许久没有团聚在一起的一家人,终于坐在一起,开心的吃起饺子。虽然没有更多的菜,但是在这家人看来,这顿饭充满了幸福的滋味。
同期:
张晓凤:我就觉得那个时候我跟我爸在一块儿的感觉就是依赖。相依为命!就是依赖。他依赖我,我依赖他。然后现在我们这个家,就是幸福。就是真正的幸福!
解说:都说是幸福是自己争取来的,张晓凤用自己对父亲、公公婆婆的孝心,感动着他们,感动着这个大家庭,让身处在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感到暖暖的幸福。他们的故事也会在这个矿区、这座城市传颂开来,感动每一个人。
MV 酒干倘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