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 丁屋岭接神活动 解说: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勤劳勇敢,他们就是客家人。出片名 笑问客从何处来
画面: 汀州全景 解说: 2015年正月十五前夕,文学评论家谢永顺回到了故乡长汀。长汀县,别称“汀州”,隶属于福建省龙岩市,地处福建的西部山区。在漫长的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上,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所以被海内外六千五百万客家人称为“客家首府”。 解说: 客家人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解说: 谢有顺是一名出生成长在长汀的客家人,他现在已经定居广东,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和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经济组织达沃斯论坛评选出是“全球青年领袖”。虽然功成名就,但在谢有顺心里,一直有个愿望。 同期: 谢永顺:一直想有这么一个机会为故乡好好的写一本书,把自己的一些感受、经验、记忆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解说: 写一本关于故乡的书,在谢永顺看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他每一次回来故乡,都要四处走走看看,为自己写书搜集更多的信息。 同期: 谢有顺:我身后的朝天门是长汀保存的比较完好的城门之一。这是清代的建筑,是砖木结构的。你看着这个城墙你还是能感受都一点历史的沧桑,能看到长汀的一些历史身影,所以每次来这边走动的时候,你就会真真实实的觉得长汀真是一个古城。 解说: 长汀早在汉时期就设置了县属,公元736建汀州。故从盛唐到清末均是州、路、府的治所,亦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 解说: 追溯历史,客家人经历了五次大迁徙,才形成了现在的客家民系。 第一次迁徙,是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迁徙,唐朝的安史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迁徙,金人南下,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闽、粤、赣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迁徙,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迁徙,受广东西路械斗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等地。 这些客家先民流落南方,因平坦地区有人居住只好迁流山区,当地官员记为“客籍”、“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由来。 解说: 现在,定居在长汀的客家人大多是由第二次迁徙过程形成的。在谢有顺的家谱中就这样的记录。唐僖宗时,公兄弟自大梁徙居杭州,再投金陵威武节度使。王审知闻知公博学多才,奏群为判官挈家随入闽。 解说: 之后,谢氏家族又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由宁化石壁迁往连城城关。到了明朝中叶,终于定居在现在居住的地方,长汀的羊角溪村。 同期: 谢有顺:我所熟悉的这块土地,比如说我熟悉的故乡的那条小路,那棵树,那条小河。甚至可能每一个拐弯处的那一块石头,或者每一栋旧房子,这些东西我觉得能够勾起我无穷的,美好的这种情感。都在帮助你回望你曾经生活,曾经在这边成长的地方。 解说: 羊角溪村,又名美溪村。它地处涂坊河与汀江河汇合处。这在谢有顺的眼里是那么地熟悉。在羊角溪村的中心地带,建有载满谢氏家族的历史的祖祠。 同期: 谢有顺:这个是我们廷琏公祠,就是我们村的祠堂。我们村大概六百年前祖上在这边开基,第一栋房子建在这个位置。廷琏公是第三世,我是第十七氏,也是几百年前了。你看这个对故乡这片山和水联“宝树家声远,东山世泽长”。一看就知道是讲我们谢氏,宝树、东山都是我们谢氏专用的词。 解说: 谢有顺说“东山”是谢氏的专用词,是因为这样一个故事:谢安是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故事称为“东山再起”。 解说: 这一次,谢有顺回来的时候,村里刚刚举行过正月十五的祭祖活动。祠堂的外墙在还有参加捐资祭祖活动的名单。 同期: 谢有顺:像面前贴的这个红纸,这一部分是祭祀活动的一个负责人,他们也是抓阄的。这些是我们全村人的名字都在这里,就是以一个家长为主,下面列了他的媳妇、儿孙,每个人都在里面。也就是我们这样一个活动,全村人都参与了,几百户人家,而且每家都出一点钱,就相当于有一点公益性的事业,然后名字都写在这上面,这里面大概有一千多人。 解说: 像是这样的祭祖活动,村里每一年都有举行。这不仅表现出客家人对祖先的尊敬,更寄托着客家人对中原的思念之情。 同期: 谢有顺:其实我们谢氏一个小家族的迁徙史,当然也能够看出一个客家迁徙的一些特点,我们从中原过来历经千辛万苦,但是一方面我们也不忘本当时很多人从中原出来的时候,可能万贯家财都舍得,就是舍不得祖先,所以背着祖先的骨骸上路,表明说他们不忘本,不忘自己的来路。 画面: 大樟树
解说: 在美溪村的村中心,有一棵古老的樟树。它遮荫面积达近千平方米,守护着美溪村中谢氏家族世世代代的子孙。 同期: 谢有顺:这棵树是我的祖上第一代世族迁到这里,大概是明朝中叶,六百多年起。据最保守的估计,这个树也是我一世族来这个村的时候种植的,也有六百多年了 解说 看着眼前的老樟树,自己祖先迁徙的情景似乎浮现在谢有顺的眼前。这些年来,他为了完成他关于故乡的作品,一直打探着有关谢氏家族的点点滴滴。 同期: 谢有顺:(我们家族)是从河南的唐河县迁过来的,我虽然没有到过唐河县,但后来在广州的时候,我碰到过一些南洋唐河的朋友,我还专门咨询了他们。他们向我证实唐河县的边上,确实有一个谢家庄。 解说: 谢有顺得到的这个消息,更加印证了客家谢氏的迁徙历史。谢有顺站在这棵大樟树前,他似乎在向祖先知自己得到的这个消息,又似乎在回忆着他和这棵大樟树之间说不尽的往事。 同期: 谢有顺: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在这里看电影屏幕大概是在这里,那个时候如果是夏天的话,树叶非常的繁茂,完全遮住了。即便下雨,有的时候下了五分钟、十分钟,雨都还没有滴下来,我们是全村的露天电影院,小的时候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早早的把凳子搬来抢占有利位置(看电影)。 画面: 大樟树 小孩(画外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画面: 小孩子在树下拾落叶。谢有顺从树后走过来。 解说: 一回到家,谢有顺见过父亲,便跑进厨房看母亲。 纪实: 好吃啊。让她尝一下她煮的,她刚才问我盐合不合适,我说正合适。我们煮豆腐一般都偏淡一点。好了,你看我包都还没有放下,就已经先吃了一碗了。 画面: 和家人一起吃饭 父亲写春联 同期: 谢长汀:客家人这种亲情的表达是很隐忍的,尤其是在一些贫穷的山区,像我们这样一种家庭,父母和儿女之间的交流,很少有煽情的词汇。见面绝对不会说出很煽情的词汇的,“我爱你”、“我想你”,这些词汇在我们生活中是没有的。 导视1 他回到自家的老屋,找寻自己的记忆 涂坊的围屋,彰显着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 一口芋子饺,尝出对中原的思念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说: 在谢有顺立业以后,他为父母盖起了新房,但是他们的祖屋没有拆除,一直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纪实: 谢有顺:这一栋就是我的老房子了。这个是以前我睡的房间,以前我就住在这个房间,跟我哥。这个是我们家的厨房,现在看起来都很有历史感了。我记得那个时候,门口一个架子,洗脸就在这个地方洗。 解说: 空无一人的老屋,有着谢有顺的太多的记忆。如今,它已经成为他自家的家祠,成为家族活动的举办场所。 同期: 谢有顺:祖屋如果一旦没人住了,大家都迁出去了,就会把好几家人或者一个小家族的房子就变成了所谓祠堂,但有一些也不一定是会挂上牌的。像我们,我们父亲可能比较早重修的时候,挂一个育宏公祠的,后来也有一些人效仿,就挂上牌。 解说: 不仅是羊角溪村人沿袭着保留自家祖屋的习惯,几乎所有的住在村子里的客家人都保持着这样的习惯。要说起最有代表性的那就要属涂坊围屋了。 同期: 谢有顺:这个地方我是第一次来,很早我就知道涂坊有围拢子,第一次来。但是类似的看过一些,但我感觉完整性和规模还涂坊的围龙屋为最好。 解说: 涂坊围屋位于福建省长汀县的涂坊镇。它建于清乾隆年间,座东南朝西北。由门楼、池塘、空坪、正门、下厅、中厅、上厅等建筑组成。门楼横楣上镌刻着“模山范水”四字,建筑平面呈椭圆形。它是客家民居中典型的全围式传统民居。 解说: 迁徙到他乡的客家人为了防外敌及野兽侵扰,便多数聚族而居。于是形成了围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跟着已经搬出围屋的涂氏后人,谢有顺在围屋里看着,欣赏着,在这个过程中,他有着自己对围屋的见解与解读。 同期: 谢有顺:我对它没有专门的研究,但是我从我的直觉,我觉得这种围屋一方面保存了中原的府邸这样一种形式。比如说这种厅堂的形式,厢房的形式,整个外面既是方的,又有圆的这样一种呼应的形式,我觉得传承了中原的文化。 解说: 如此看来,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不但没有丢掉自己固有的中原思想,还把自己的这种思想与实际的情况想结合,适用到当时的生活环境中。 解说: 就像这座涂坊围屋,它多采用当地的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搭建房屋,用红糖、蛋清、石灰给它搅拌在一起做成三河土铺地面。客家人住在山区里面,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就地取材,用自己的勤劳和勇敢创造着他们的新生活。 同期: 谢有顺:我肯定会把客家人这样一种居住哲学,一种对世界的一种理解,用我自己的眼光感性的表达出来,我可能会写到客家人选择住处这样一个过程,以及在建房子的过程当中那种仪式,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 解说: 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不仅体现在他们的建筑中,还体现在他们的饮食文化当中。 画面: 一组客家小吃。 解说: 得知谢有顺回到故乡消息,他的朋友把他请到店头街,请他吃他最爱吃的芋子饺。 解说: 店头街,在客家语中是最好的集市商铺的意思。他位于长汀人口最稠密的市区,其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店头街里保留着许多长汀传统手工小吃店铺。 画面: 谢有顺走进饺子馆。 纪实: 谢有顺:我到县城来读书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小店,芋子饺也是这些小店中一种小吃之一。而且第一次吃完之后就印象深刻,因为它跟我们想象中的饺子完全不一样,北方的饺子皮如果一厚就很难吃了。客家美食很会用葱,葱头在油里面一熬,很香,好看。再加上葱花。今天天气冷,吃这个东西还是要趁热。 解说: 芋子饺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客家人迁徙到赣闽粤等地区无麦可包饺子,聪明的客家人想出了做芋子饺的办法。 解说: 芋子饺与面粉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皮儿。制作芋子饺要先将芋子洗净煮熟,然后剥皮捣成芋泥后,加入适量地瓜粉和精盐揉成面团,再人工或用擀面杖擀成饺子皮。芋子饺的包法与面粉饺相同,待芋子饺包好后,放入沸水中煮熟,撒上葱等即可。 同期: 谢有顺:按我自己的理解精华,就四个字“粗粮精作”。 解说: 很多的逃难、迁徙客家人都是有钱的官宦之家。当他们逃到南方山区的时候,不可能再有佣人、厨师,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食材供他们营生。这种时候,他们又要保留原来在中原的时候对食物精细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找最日常、最普通的食材做出许多的美食。 导视2: 正月十五,他看了一场别样的舞龙灯。 来到龙门,他追溯着汀江源头的踪迹。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说: 正月十五闹花灯,在长汀县的彭坊村,流行着一种叫板凳龙的艺术形式。谢有顺应朋友之邀到这里一起看龙灯,闹元宵。
男1:每年基本上,这边村里的人,如果说没过完元宵他们一般是不出去的。元宵这天,家家户户都还要请自己的亲戚到这边来过节,闹元宵。 解说: 谢有顺从来没有来过彭坊村。他听着朋友的介绍,他不仅期待着这场龙灯表演,也不断地向朋友询问着关于板凳龙的传说: 同期: 男1:传说在广佛院(音)里面有两条龙是守着这个寺庙的。这两条龙天长日久,跟随着修炼以后,修炼成精,它变成活的龙,真龙了。这两条龙经常的半夜偷偷的到龙场站里面去嬉戏、游玩。日久生情以后,生下一条小龙子,所以就有三条龙。现在每年祭祀一定是三条龙。 解说: 彭坊的板凳龙由清康熙年间彭氏第十五代祖先首创,他将泉州刻剪纸艺术、元宵花灯艺术融合在彭坊的龙灯制作上,并根据本地的习俗作艺术处理,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解说: 春节前,每家户户就要准备好制作龙灯的工具和材料。等春节一过,每家每户就开始制作龙灯了。先用刻纸工艺在色纸上刻出各种图案,再装裱在椭圆形灯笼上,每一对或两对灯笼固定在五尺长的木板上,做成一节龙身。 纪实: 谢有顺:没人卖?都是自己做的? 男1:买也买不到。龙头也是按照轮流的,谁家做龙头,龙尾就单独做。 谢有顺:主题的活动地方在哪里? 男1:就是在这个广场。 解说: 每到正月十五那天,每家每户都把各自的龙身拿出来,用一根木棍联接在一起,每一根木棍有一人拿着。在锣鼓声中,围着村子游龙三圈,最后集中在村里的中心广场上。 同期 谢有顺:他是不是可以拿着龙到别人家里去,到别人家,人家给他红包。 男1:这边是不要红包,就是在他门口过,其实就是到这边保佑这个人家,到田里面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意思。 画面: 龙灯表演 同期: 谢有顺:像这样一个舞龙的形式,只是这一个村庄所独有的,可能别的村庄有别的形式。我是说这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村庄,但是数百年来能传承这种仪式,而且能够保存的这么完整,并且能够参与者如此之多。而且这种形式感本身既有文化审美的意味,我觉得也具有能够展示人伦,凝聚村民的这样一种干净的形式,我觉得很了不起。 解说: 汀江发源于福建省长汀县龙门镇的山涧峡谷中,在永定县峰市镇出境进入广东省。因它的流向从北向南,按八卦方位,称为“丁水”,后“丁”加水成“汀”,形成“汀江”得名。 解说: 天下的龙门以山西河津龙门与河南洛阳龙门最为闻名,然而都是大河两岸悬崖壁立,并非真正有“门”,唯独汀江龙门,江水从天然巨洞中流过,是名副其实的“门”。龙门洞内高敞,怪石壁立。洞壁裂痕弯曲,向上伸展,宛如龙身盘踞,妙景天成。 同期: 谢有顺:我第一次来是1987年,那个时候刚到县城来读书,和同学们一块春游,来这边野炊。当然没什么区别。看龙门觉得特别的雄伟。 解说: 汀江是被世界客属公认的客家母亲河,哺育汀江两岸的百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汀的客家人勤劳智慧,美丽温婉。这一定和这山这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期: 谢有顺:汀水是我们整个福建省唯一一条流出省外,到了广东再汇入大海的一条江,这也预示着我们这条沿江人民的胸怀我觉得会更开阔,我现在在广东工作之后,可以说在沿江回溯这个源头,自己的家乡,可能这种感受会更加的明显。 解说: 汀江源头不仅是一个神奇的景观,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当年客家人来到客家源头,通过龙门漂洋过海,漂到全世界。这样,龙门就成了全世界客家人共同精神的家园。 同期: 谢有顺:有一些东西可能是看不见的,潜藏我们血液里面,传承在我们生活当中就是这种客家文化,客家精神这种东西。我觉得可能是影响我们每一个长汀之子的人,我觉得最深刻的,或者说最难忘的。解说: 这一次的故乡之行,让谢有顺感受到了更多的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他都会把它们放在自己要写的那本关于故乡的作品之中。 同期: 谢有顺:因为为故乡做文章,为故乡写书,我觉得要酝酿情感,也是不用着急的。我现在所经历的,所生活的其实都在为这种写作积累素材。 解说: 为故乡写书,谢有顺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感悟、积累和沉淀,而他的故乡长汀将会以更快的发展,更新的面貌等待这位远方游子的佳音。生活在这里的客家人也会同谢有顺一样,期待着故乡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