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 素素开车从大连到旅顺口,窗外旅顺口的标志
【解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原乡,或把它称为故乡,可是抛开生命的故乡,当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有些东西、有些地域产生的一种暗示、一种启示就会转化为心灵的一部分,心灵的故乡在哪里?是我们的出生地?还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抑或是我们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
【音乐】第二故乡
【现场同期】素素 作家
其实写过《旅顺口》之后,对旅顺口有一种放不下的情感。书出版之后,我还是经常会回来。
它有无数的东西让我来探究,让我去表达,让我去爱它,旅顺口事实上已经成了我精神意义上的家园。
【解说】心灵的故乡,其实并非一个具体的地方,她不过是让我们心安的一种精神寄托,2014年年初,素素又踏上了归乡的路。
【现场同期】素素 作家
就会经常自己一个人驾车走这条路,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旅顺口。
我像回家一样一次一次地走进它。
【画面】从素素摇到窗外旅顺口街道
出片名----《我心灵的原乡》
【画面】站在海边、素素开车在小路上
【解说】一路驰骋的素素,全名王素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作家协会主席,大连日报社高级编辑。散文《佛眼》获中国作协“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散文集《独语东北》获中国散文学会“首届冰心散文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散文集《张望天上那朵玫瑰》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散文集《流光碎影》获“第二届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
【解说】素素擅长描绘城市的细致和厚重,她在平平淡淡地诉说着的时候,从她的文字中读出的是理智和冷静,间或有一些冷漠的味道。
【解说】2008年素素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以散文的方式,以分卷的格局,组合成一本《旅顺口往事》,尽管旅顺口近在眼前,耳熟能详,素素还是采用了一种极其原始的劳作方式,就像在田间山野挖苦菜或拾荒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和5年前一样,素素到旅顺口的第一站依然是老铁山下的郭家村。

【纪实段落】爬山来到郭家村遗址
素素:这里是郭家村遗址。五千年前,旅顺口的最早的先民就住在这里,他们为什么住在这里呢?是因为这里距海特别近,又是在一个朝阳的山坡上,非常符合五千年前,先民们选择居住地的习惯。这里一个是高度安全,这里靠海可以打鱼,这里有耕地可以种植。所以郭家村的遗址,还发现了辽东半岛最早的小米。所以在五千年前,郭家村的先民就过上了鱼米之乡的日子。因为这里升起了辽东半岛第一缕炊烟,它也是旅顺口的有人居住的历史的开始,所以写旅顺口的往事,所有的故事都要从这里开始。
【解说】郭家村遗址不在老铁山的最高处,而是在半山坡的一条沟沿儿上,如今,郭家村的房子越盖越多,大家不约而同地把房院安插在小北山下的河沟两旁,小北山北坡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村民们更愿意把这样的好地方留给庄稼。
【纪实段落】庄稼地里
素素:随便捡起,因为它这里的土跟这些土是不一样的,
素素:这是最大的一块红烧土。
素素:郭家村遗址因为五千年前一层最早的村庄,四千年前又一层村庄,三千年前还有一层村庄,三个文化层,就说明这个地方适合人类居住。那么,一千年一座村庄,它们叠压着在这生出地面,我觉得他们遗留下来的东西,会很多很多。所以今天这种发现,我觉得也不奇怪,正说明这里有人间烟火的味道。
【解说】在小北山的坡地上,俯身随意抓起一把泥土,都让素素的内心充满了感动。
【画面】站在山头望山下现在的郭家村,炊烟升起
【纪实段落】与书中人物再次相聚
G:谢谢,又见到了。
K:我姓王,我是书记。
G:书记,你好。上次咱们见了,中午一起吃饭啊。你好,又见面了。
L:又见面了。
G:当时我们在院子里,是夏天。
还有一位老人。
K:一会儿就过来了。
G:郭学忠(音)。给他电话了吗?我特别想见见他。
K:郭世忠(音)。
K:挂了,来了。咱们上炕上坐一会儿。
G:到炕上坐一会儿。进来。
K:世杰(音),来了。
G:你好,认识我不?
M:认不认识?
O:好像是认识。
G:你有点幽默。你说话都是带文学味的。
G:你看他都知道。你有一句著名的词《寒》,他说我太孤单了,寒;我太寂寞了,寒。
O:我太凄凉了,寒。
G:寒。我来的时候,问你为什么用这个字来表达你那么复杂的心情?好多种心情,你都可以用这个字来代表,为什么?我现在要问你这个。
O:都过去了。
G:我现在觉得你挺好的,你穿着的鞋很时尚,又挺复古的。
O:多少年前的。
【解说】郭家村有两大姓,一个姓郭,一个姓韩,郭姓来得早,就叫了郭家村。这么多年,村里始终没有多大的改变,仍散发着在别处见不到的古朴之风。这些老人是素素5年前写《旅顺口往事》采访过的老者,今天再次坐到一起,已是在熟悉不过的老朋友了。
【纪实段落】与书中人物再次相聚
素素:上一次是咱们院子里,夏天的时候,在院子里吃饭,也是吃的农家饭菜。咱们现在在火炕上,冬天在火炕上吃,还是这一桌饭菜。饼子,这是咱们上次咱们吃过的鲅鱼馅的饼子?
N:对。
M:这是鲅鱼馅吗?
素素:鲅鱼馅。这是咸鱼,这是咱们的特色。这是(60:36)吗?
N:这是鱿鱼。
素素:咱们的海鲜。这道菜挺好的。
N:那是鸡蛋。
素素:鸡蛋糕,蒸的鸡蛋,大锅蒸的。这么大一锅,大锅饭菜。
N:他这个鲅鱼做得挺好。
素素:自己家腌制的。
N:鲅鱼好。
K:大连的。
素素:咱俩分一个饼,这太大了,一个吃不下。鲅鱼是主馅,这个菜是什么?
M:这里面包青椒了吧。
素素:有点青椒。
N:尝尝。
素素:青椒,非常鲜。这是咱们郭家村的特色吧?
M:对,一般是白菜,再有萝卜缨子。
素素:都可以做鲅鱼馅的吗?还是菜饼子?
M:菜饼子。
N:有时候放蒜泥都行。
素素:好吃。
访问者男:好吃,再吃一口。
素素:我再吃一口。
M:我吃饱了,不想家了。
素素:这是家了。
素素:这个确实让我有一种在家的感觉。其实我往郭家村来的时候,我每次来都好像有穿过那么远的隧道来到这里。我看到的郭家村不是现在的郭家村,老是一种恍惚的,好像是五千年前的郭家村,好像是我们的先民在这儿生活的场景。

【解说】素素每次回到郭家村,郭家村的乡亲们把她当回门的女儿一样,一定要为她做一顿家乡的饭菜。
【解说】庄稼地、菜园子、农家乐,都是守家的老人在做,年轻人都走了,素素每次来村庄都见不到几个人影,可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在老铁山下,在南山里,除了郭家村还有于家村、刁家村、尹家村,这里的土太厚了,一千年,一层村庄,五千年盛开不败,尤其是在当下,村庄合并,城市化的热潮正在加快。
【导视】
解说:旅顺口让素素有一种放不下的情感
解说: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
解说:古港、重镇、要塞、基地,这是旅顺口的宿命,也是旅顺口的往事。《故乡》栏目继续呈现《我心灵的原乡》
【纪实段落】素素在古港,小海湾
素素:这个小海湾,应该是旅顺口最古老的港湾,我把它称为秦湾汉港,实际上在秦汉之前就有了。五千年前,郭家村的先民们从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来的时候,就是从这样的小海湾上岸的。然后在山坡上,修建了一个又一个的村庄。像这样的古港,这么幽静的海湾,在渤海沿岸有无数个,这是其中的一个,这是最古老的一个。这些海湾现在保持如此明净的已经不多了。更多的像羊头洼(音)这个地方,也是当年先民们上岸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了旅顺新港,就是旅顺开发区,旅顺的新港就在那个古老的港址上面建起来了。
【解说】当年一叶扁舟,飘洋过海,穿越五千年之后,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巨轮,穿行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可以载着火车,载着汽车,载着游客的这样巨型的大船,古港、新港,相隔不远,又真实的存在着,这种变化着实让素素有一种穿越感。
【解说】旅顺口,口,就是海口,它就是一个港口,旅顺口有个地方叫坝沿儿,是北洋军港时代的堤岸工程,现在的坝沿儿,其实是一座海滨休闲公园,这里的标志性风景就是一座狮子雕像,它是旅顺口的符号。契丹人给这里取名狮子口,明将马云和叶旺把最后一支蒙元骑兵打跑,并把辽金元一直称呼的狮子口改为具有汉文化色彩的旅顺口。因为旅顺口地理上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命运。旅顺口一直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纪实段落】大坞门口素素与友人相见,重返大坞
素素:丛部长是我在采访大坞的时候是我的顾问、陪同、好朋友。我每次来旅顺口,包括我走龙河源头,我们沿着河走,都是他陪着我。我们是好哥们、好朋友。他本身就是个写作的作家,也有一本书。而且当了大坞那么多年的宣传部长。
旅顺口的港史、资料都是他提供给我的,到现在我还没还给你呢。
S:不要紧,没事。
素素:其实旅顺就是从这个大坞开始的,所以他一直在大坞呆了这么多年,他有话语权。
S:现在我们开始进入了有历史记忆的地方,这座楼是法国人承包大坞的时候建的。
素素:是他们工程师的办公楼。
【解说】在1879年,清政府决定让李鸿章牵头,在旅顺口建海军基地,大坞也就此诞生了,大坞是俗称,它是旅顺口军港石船坞,既是为北洋舰队而建,也是为可能发生的战争而建。素素记不清自己来旅顺口多少次了,却从未走进大坞,大坞从不对外开放,为了《旅顺口往事》这本书,素素通过熟人才获得了入厂参观的待遇,但也只能用眼睛看,不许拍照,这次的拍摄我们也是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得以入内。
【纪实段落】
这就是东方第一大坞,也是让旅顺口声名远播的一个地方。在19世纪末,在中国要建海军舰队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修船坞。如果没有修船坞的话,我们的军舰就得到香港、日本去修船。所以就像有鸟,没有鸟巢一样。这个就是鸟的巢,也是船的坞。这个大坞修好了之后,整个北洋海军当年在旅顺口停泊的有25艘舰船。他们就停泊在这个海湾,然后每次进到这个坞里修。这个坞的大小是按照镇远舰和致远舰的尺度来建的,致远舰从那里开进来,把水,放满之后开进来。然后再把水冲出去,他们就可以在这儿修船了。这个大坞是德国人建了前半部分,因为他把我们的总办给气病了,闫宝林(音)。然后就重新招标,结果最后是法国人中标了,然后由他最后把大坞完成。
素素:1892年最后完成。
S:从建坞开始,1883年开始建。
素素:1892年建成,所以130年的历史,到现在仍然可以用。我把这里看成一个斗兽场,像一个剧场一样的。它的层级、台阶,而且它花岗岩非常坚固,它的技术非常先进,所以当时号称东方第一大坞。它是一个神话,是一个奇迹。
【解说】这是素素第二次走进大坞,面对这样一座更像露天博物馆的大工厂,还保存了这么多风格各异的建筑,素素还是忍不住的激动。好不容易进来一次,素素几乎绕着大坞走了一圈,这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她要把它仔细端详刻进骨子里。
【纪实段落】
S:写大坞,应该说是我们大坞几代人的一个理想和想法。在工厂1884年,厂建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原来一个老厂长叫黄筱农(音),他是50年代上海交大的一个毕业生。他就有一个理想,要把大坞写成一本书。当100周年的时候,工厂也搞了一个东西,资料性的东西。当年搞了一个叫五代人话大坞,五代人在一起开座谈会。有的将近90岁了,有的是20几岁。五代人话大坞的时候,就讲想写这本书,这个愿望都没有实现。
现在大概六代、七代了,被素素老师实现了。这是大坞的一件幸事,旅顺口的一件幸事。
【解说】这座举国家之力建造的大坞,真正属于北洋海军只有四年时光,在甲午战争中,新建的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只交战了几个回合,就全军覆没了,而大坞就从此凋零,随之成了一个任人蹂躏的工具,大坞真正属于中国政府是在1956年的元旦,素素认为大坞像是旅顺口的子宫,不只孕育出一个北洋海军基地,也哺育出一座近代化的小城,旅顺口的许多东西,既因它而生,也因它而在。如今,如今只要说到大坞,就知道它在旅顺口,只要说到旅顺口,就会想到大坞,大坞现在还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它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导视】
解说:站在原乡的每寸土地上,素素除了心动就是不舍
解说:旅顺口既是一部读不尽的大书,也是一本写不完的长卷。
解说:如果袁崇焕真有后人,他跟旅顺口有什么关联呢?《故乡》栏目继续呈现《我心灵的原乡》
【纪实段落】寻找黄金山炮台
素素:李鸿章建北洋重镇的时候,一个大坞,一座炮台。李鸿章建大坞的时候,为了保卫这个大坞,在海防建了10座炮台,在路防建了17座炮台。那么,在所有的炮台里边,第一座炮台就是黄金山炮台,它建的时候,甚至比大坞还早。首先要保证大坞的安全,这个炮台1883年就已经建好了。这座炮台在27座炮台里边,它的规模最大,它的投资最多,它的名声也最响。如果说大坞是东方第一大坞,黄金山炮台就是北洋海军的第一炮台,这就是它的地位。这个炮台,我们现在是从它的后面去看它。如果我们上去看的话,它是一个弧形的,一个炮位,一个炮位这样的,他的建筑非常的坚固,造型也非常的,雄伟。它的设计者就是德国人汉纳根,所以这个炮台是欧式炮台,也是整个旅顺口北洋海军建设的一个重头戏。所以当年李鸿章在这里给它提的词就是北洋锁钥。
【解说】这是一座耗银十八万六千两的扇形炮台,它有本台和副台两个部分,竣工之后,曾多次扩建,因而在旅顺口诸炮台中,数黄金山炮台工程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名声也最响。
【解说】住在旅顺口的日子里,素素专门去攀登那些炮台和堡垒所在的山头,当她把山头一座一座转遍了,与炮台和堡垒有关的故事也就烂熟于心了。可唯独黄金山炮台,因为种种原因,素素没有爬上来,今天有幸零距离接触,让素素万分激动。
【纪实段落】寻找黄金山炮台
素素:原来我只是在文字里边做案头准备,在阅读里面一次一次的跟黄金山晤面,今天是真的看见,零距离的看见了它。这就是当时让日本人、韩国人都感觉神秘,而且感觉震颤的。就是日本人把它当作一个心腹之患,当年打甲午战争的时候,它最怕的就是黄金山炮台,但是悲剧在黄金山炮台的守台的统领叫黄世林(音),他基本上属于在旅顺守兵当中的官员里边,他是最先逃跑的。他逃跑之后,守台的战士也都逃跑了。所以黄金山炮台,巨资打造,并没有放出几发真正有用的炮弹,后来成了别人的战利品。
【解说】如今的旅顺口,百年前的清军兵营、演兵场、子弹库,旧影依稀,布满山头的清军炮台、俄军堡垒、日军战迹碑随处可见,它们汇成了一道别处不可复制的风景,即使战争和硝烟早已消散,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却可通过它们确凿地还原或再现,似乎就是要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回味。
【音乐】七子之歌
【解说】除了硝烟,我们还能记住的就是战争中的人物,袁崇焕虽然在旅顺口还算不上一号主角,可是5年前当得知他的后人还在旅顺口的消息让不少人惊讶,素素专程去寻访了一遍,5年后的今天,素素拿着出版后的《旅顺口往事》再次登门拜访。
【纪实段落】再见袁崇焕后人
素素:家里有人吗?你好,我没找错吧?袁红村(音)先生。我是素素。您好,找对了。《旅顺口往事》这本书写完了,我今天来给你送书,顺便来拜访你。
A3:辛苦。
素素:没写错吧?袁红村(音)先生雅正。
A3:谢谢。
素素:我在协作的过程当中,你给我很多的帮助。其实是有两次,陪我上山看他家祖坟的碑,还给我寄来了你的家里的族谱,辛辛苦苦的,弄的挺好的。
188:12
A3:这回叫中华袁氏研究会。
素素:袁氏研究会。
A3:和他们联系上了,这回这个族谱又变了一下,比那个更准确。
素素:更准确,更丰富。
A3:现在就是说,一直到皇帝都能联系上了。
素素:是吗?那么久远。
素素:你的族谱,家里现在有没有?
A3:有。
素素:太好了,拿给我们看一看。
【解说】所有跟《旅顺口往事》一书有关的人,都成了素素心目中的亲人,素素每次回到旅顺口,都会去看望他们。
【解说】许多建筑的门牌,许多街巷的名字,都是换了一次又一次,普天之下,还有哪个地方的回归之路,如旅顺口一样漫长而曲折?装载了太多的故事与情绪,素素几乎每天傍晚,一个人或者邀上朋友去太阳沟闲逛,街边的树高大而沧桑,还有古老的俄式建筑,它们都在百年以上的高龄,白色的混凝土墙体已经有了破洞,日式建筑显然要比俄式多,墙面不是混凝土,而是红砖。旅顺口曾经是一座小城,直到现在,它仍是一座小城,素素喜欢走在旅顺口的街上随意停留,喜欢站在白玉山上凝望旅顺口。
【现场同期】素素 作家
素素:每个作家都在寻找自己的文学的故乡,福和娜(音),她的文学故乡在美国南部,那个邮票大小的小城里。莫言,他的文学故乡在山东的高密东北乡。写完了,旅顺口往事,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文学故乡,它就是旅顺口。我写完了旅顺口之后,我觉得对它的依恋,是一个女儿对故乡一样的依恋。所以我每次站在这里凝望旅顺口的时候,就有一种归属感。这里就是我的家园,生命的家园,精神的家园,文学的家园。
【画面】山上凝望旅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