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热门关键词:  故乡  孝道文化  嘉宾  禅宗  

故乡曹畔,让我魂牵梦萦

来源:CCTV故乡 作者:秩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1-23
摘要:站在吴起县庙沟镇大岔村曹畔的战国秦长城上,脚跨陕甘两省,唱一曲陕北民歌,吼两声大秦腔;放肆的解开裤带,一泡尿撒在长城内外,粗狂豪情万丈;东北望是陕北高原,西南眺是陇东高原;回首沧桑,一望千年。云蒸霞蔚,天机四布,览不尽的风光无限。
站在吴起县庙沟镇大岔村曹畔的战国秦长城上,脚跨陕甘两省,唱一曲陕北民歌,吼两声大秦腔;放肆的解开裤带,一泡尿撒在长城内外,粗狂豪情万丈;东北望是陕北高原,西南眺是陇东高原;回首沧桑,一望千年。云蒸霞蔚,天机四布,览不尽的风光无限。

这里,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曹畔。

想起曹畔,我的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柔情蜜意。

看到曹畔,我的眼中总会放射出一种奇异的光芒。

离开曹畔,总会让我有一种别样的留恋。

几回回梦里回曹畔,梦醒难眠,思绪千万。

曹畔的梁梁峁峁,坡坡洼洼,留下了我儿时学步的脚印,几千年的秦长城上,永远烙下了我童年的印记。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多年来,总想为她写点啥,皆因才疏学浅,多次提笔搁浅。今天终于鼓足勇气,写下了这片文字,聊以慰藉久违的夙愿。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我出生在曹畔前庄,在我七岁那年搬入爷爷和父亲在曹畔大涧新修的两孔土窑洞内。在曹畔,我度过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我的小学是在曹畔上的,那时候一个生产队基本上就有一所小学。上初中和高中以后,我就离开老家到乡上、县城读书,每年只能在放寒、暑假的时候,才能回去。1986年参加信用社工作以后,回家的次数和天数就更少了,有时候春节都回不去。几十年来,虽然回家的次数少了,但无论我在哪里,身居何处,都在牵挂着我魂牵梦萦的老家----曹畔。故乡的晴天雾雨、云卷云舒;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使我心结千千。

据考证,在清朝康熙年间,该地名叫袁家寺,具体那一年改名为曹畔就无从考证了。曹畔位于吴起县西南部,是庙沟镇大岔村的一个小队,这里山大沟深,地薄水瘦,沟谷纵横,荒僻贫瘠,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山沟里面没有石头,祖辈居住的都是土窑洞。曹畔队里除少数几户王姓住在宋庄外,其余都是一堂供祖的张姓,分别住在前庄、后庄、东庄、西庄、大涧(后涧)、阳路崾峴和张揪沟。

曹畔张姓家族,是一个团结和谐、务实正直、热情好客的大家庭。只要谁家过红白喜事,各家都自动去帮忙,东家拿上十几个碗,西家拿上十几个碟子,他带上几张盘子,你扛来几个板凳。女人都是帮厨的,男人劈材担水干体力活,年龄大点的招呼来的亲朋好友,老人们陪亲戚拉话,二十岁左右小伙子提壶倒水端盘子,那一声声端盘子“嗷油”声,伴随着高亢嘹亮的陕北唢呐声,让人听了心潮澎湃,至今想起犹在耳边,是那么的亲切!让人难以忘怀。

记得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家家户户从腊月十几就开始办年茶饭,做黄酒、推磨、碾米、磨豆腐,然后蒸白面和黄米馍馍、炸油糕和麻花等,直到过年的头一两天才能把所有年茶饭做好。那时候家里穷,过年能买上两串小炮、一副扑克牌、两把糖蛋蛋、二、三斤花生我就特别高兴了。

每年的腊月二十七或者二十九是给已故先人上坟烧纸的日子,老辈留下的习俗是双日不上坟。我最不喜欢干的活就是上坟,因为那时候还没有把已故先人的坟茔搬埋在一块,几十座坟茔分别埋在四、五座山上的山洼洼和山茆茆,从早上吃过饭就提个小筐筐,拿上烧纸、祭品、奠酒等,爬山下洼,一个坟头一沓纸,见个坟墓就磕头,上完坟就半后晌了。

年三十早上吃过饭,我的任务就是贴对子了,每个门上必须贴,驴圈、猪圈也要贴,给厨房灶神贴的对联从我记事起贴的就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年三十下午一般吃面条,吃个半饱就行了,给晚上啃猪骨头留肚子。天临黑的时候,挂灯笼、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炕上,啃猪骨头、喝自酿的黄酒、甜酒,拉家常,总结一年来的生活,规划来年的事情。三十晚上过了子时才能睡觉,叫做“熬年”。初一早上早早起来,全家人人动手包饺子,饺子里面要包硬币,谁吃出来谁的财命大。我偶尔能吃出来一个,也许是我的财命不好吧。吃过饭以后,跟随大人拿上礼品,去每家给拜年,拜年从初一开始到初四、五才能把曹畔所有家户跑完。一般先从在户子里面辈数最大的开始。拜年也有讲究,要先递酒,说上一句新年吉言,然后磕头作揖。

至今,我们曹畔人还保留着儿时过年的好多习俗,虽然现在曹畔的父老乡亲光景都过好了,生活富裕了,大部分都在县城有楼房了,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小时候过年的味道了。

在曹畔前庄脑畔上有两个不太大的土窑洞,那是曹畔历代人祈求风调雨顺、吉庆平安、禳灾祛病的古佛殿。清康熙年间,叫袁家佛寺,至今供奉着释迦牟尼古佛,还有祖师、药王诸神。庙院挂着清康熙22年铸的一口大钟,钟身铸有铭文,钟肩一圈铸文“皇帝万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太子千秋”,钟体铸有铸钟年代、地点、铸钟人等。钟由两块铸铁合铸而成,高0.67米,直径0.57米,重300多斤,铸有四个钟月,八个钟耳,乡亲们总结该钟为“一头、二脸、八耳、四眼”。 钟声厚重嘹亮,敲钟的声音五里以外都能听见。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铸造工艺精美,为佛教文化艺术珍品。传说,农历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诞辰,每年的四月八这天,曹畔人无论是在家的还是在外的,都会去庙上烧香烧表,磕头礼拜,祈求神灵保佑,消灾赦罪,降福人间,保佑大小人等无灾无祸,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从而相延至今,成为了一种习惯。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曹畔人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政府号召建设新农村,住在后庄、大涧、张揪沟等10户人家个人集资加政府补助,在阳路崾峴新建了每户3孔砖窑洞,打了机井,通了电。这是曹畔祖祖辈辈第一次住上不是土窑洞的砖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靠牲口驮水,人担水的苦日子。家家户户电灯电话,看上了电视,旧风箱也淘汰了,用上了鼓风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特别是石油开发到曹畔,虽然修的都是土路,但大小车辆都能到家门口,基本每家都买了小轿车,彻底改变了“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落后局面。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东山日头搬西山,两头不见日”的劳苦日子一去不复返。

如今的曹畔:井架遍山头,沟壑林茂盛,田园草成茵,无处不美景。

故乡的太阳永远都是那么的鲜艳,红格彤彤的,耀眼。

故乡的月亮永远都是那么的洁净,白格生生的,养眼。

曹畔----我的故乡,我永远的家。

愿你明天更美好!

最后,附我五十岁写的一首拙诗,虽无章法格律,但心系欣然:

闲余对照思故乡,常使游子泪沾裳。

儿时山水今犹在,五十春秋付流觞。

责任编辑:秩名

上一篇:故乡的河

下一篇:《故乡的水》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