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西藏前,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高反。听到他们谈论的各种高反症状真的让我有些打退堂鼓。那时候真有一种赴死的感觉,真的一点不夸张。日子一天天临近,拍摄思路也一天天成熟。终于,2015年7月23日这天,我们CCTV《故乡》栏目特别节目探寻西藏象雄文化摄制团队一行七人,带着兴奋大于忐忑的心情飞上了前往西藏的征途。那个无数人眼中的净土,无数的旅游画册中提到的一生必去的地方,4个小时候就将呈现在眼前。 落地了!嘎玛村长带着几个人已经等在候机大厅,一出站,就给我们每个人脖子戴上了白色哈达。生平第一次带哈达,那是一种被温暖的感觉!这让我更加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这片神圣的土地。天真的像画中那么蓝,云好像触手可及,轻轻的微风吹得人很舒服,也把之前的忐忑心情一扫而光。 机场距离拉萨市区大概要一个多小时的距离。车上大家都有些疲惫,刚下飞机的兴奋心情还是被瞌睡虫打断了。到了到了,嘎玛村长的声音打断了我的小憩,我距离车门最近,第一个跳下了车子。忽然,我有种不好的感觉,心脏砰砰砰跳起来,好像要跳出胸腔。事后小可告诉我,当时没敢和我说,我的嘴唇都发紫了。这是后话。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一个懵。心理嘀咕,这就是传说中的高反吗?嘎玛村长马上说,慢慢走,调整呼吸。我当时不知该先迈哪条腿,就是用走太空步的节奏挪到了驻地。我们住的地方是当地一个的客栈,一共有五六层的高度,人站在地面好像站在井里。要命的是,没有电梯。而我们住在二楼!爬楼,在内地很简单的一件事在这里却成为一项挑战。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爬上那十三级楼梯的姿态!三天以后,情况慢慢好转,逐渐掌握了与这里的高压相处的方式,身体终于没事了! 这次特别节目讲述的是西藏最古老的文化,象雄文化。一共用五集篇幅分别从象雄文化的起源、地域、藏医药、民俗文化以及藏饰品等几个角度分别加以阐述。我承担的是第五集,从藏饰品角度来探寻象雄文化的历史。我们的嘉宾杨年华老师是一位著名的编剧。他在西藏生活了三十多年,老家在云南。杨老师对象雄文化的渊源很深,早年他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时,就已经对象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和孔繁森共事。阿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是象雄文化的起源之地,象雄文化的拍摄绕不开的地方。象雄文化一路向东传播,我们第五组队伍的目的地就是西藏东部的昌都丁青县。我们也是唯一没有去阿里拍摄的队伍。 到达拉萨三天后,高反症状基本消失。我们一行人两辆车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杨老师和当地康巴司机师傅建议我们选择先北上那曲,再往东奔昌都。这段路虽然长些,但是路况好。果然还是当地师傅有经验,一路道路平坦。这也让我们深入感受到了西藏这片土地的美丽。一天后,我们已经到达那曲和丁青的交界地带——巴青。到达巴青已近午夜,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活佛还在等候着我们的。那位活佛瘦瘦的、带着一副眼镜,由于言语不通,大部分时候他没说话。他陪同我们一起来到当地一个四川小饭馆。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饭馆老板还是热情地给我们点菜。我们几个人当时都很困乏,简单吃碗面急于安顿下来。我们住的地方是一个二层楼的小旅店。天太黑,看不清旅店的外貌。我们六个人被分在两个房间。一进房间我就傻眼了,地面和墙壁都是土的,还真是简陋啊。不过这里应该是当地条件最好的旅店了。屋内没有自来水,自来水是公用的,在屋外很远的地方。只能将就一下,我和小可连衣服也没脱就睡下了。不过一夜谁得很香,因为很安静。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当地的巴青寺。活佛还是昨天的样子,白天他看起来更加亲切了一些。当天上午我们拍摄了本教弟子的转经堂仪式。本教是古象雄时代的佛法,逆时针转经堂是本教与藏传佛教最大的不同之一。巴青寺每天上午的转经堂仪式都会吸引一大批村民,他们也会参与其中。当村民聚集在一起时,我有些惊讶,他们都是从哪里过来的,附近好像没多少房子呀。 告别巴青县后,我们继续向西。康巴司机师傅说,再有多半天就可抵达丁青了。 丁青藏语意为大台地,意思是四周有陡崖的、直立于邻近低地、顶面基本平坦似台状的地貌。在久远的古象雄王国时代,它也是其中重要的版块之一。今天的西藏保留下来的雍仲本教寺庙绝大部分都集中在这里,也让这个地区充满了浓郁的象雄文化色彩。我们拜访的第一家手工艺者就是当地绘制唐卡的显赫一族——东朵家族。东朵家族以绘制唐卡闻名西藏。东朵一族的唐卡作品有着鲜明的象雄文化色彩。表现在作品的构图、本尊人物选择、色彩的运用等方面。我们有幸采访到东朵家族的第七代传承人桑仲雍珠。记得当时我们是连夜拜访桑仲雍仲的。因为他本人在昌都市内办公,为了接受我们特意从昌都赶了回来。桑仲雍仲兴奋地像我们聊起家传的唐卡艺术。更让我们吃惊的是,第二天,他把家传的宝贝——历代人的唐卡作品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这些价值连城的唐卡仿佛带我们穿越数百年,让我们更加生动地认识了象雄历史。 除了唐卡外,藏族人佩戴的饰品也是我们这次采访一个目标。我们找到当地一户银匠世家。在藏族地区,唐卡和银匠家庭可以说都是高收入家庭。接受我们采访的噶加今年近五十岁,有两个儿子。儿子们传承了他的手艺也成了小银匠。噶加在家中拥有明显的地位,他很健谈,总是不停地说。两个儿子看起来很怕他,接受我们采访时,总要看着父亲的脸色。后来不得已,我让噶加到别处去。噶加的两个儿子一个17岁,另一个19。离开父亲的视线后,他们告诉我,其实自己并不想一辈子当银匠,也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两人明亮的眼神让他们多了几分年轻人的生气,但是要说服父亲需还要很大的勇气,不过幸好他们都很年轻! 从拉萨出发到丁青,再从丁青经林芝回到拉萨,全程加采访我们一共用了两个星期。这两个星期我们共拍摄了120个G素材,被6位活佛接待,其中最小的活佛只有7岁。这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难得有的经历。我想此生再难有机会这样贴近西藏,我会永远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