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从事着行政工作,是个基层大队书记,他曾经过着富足的生活,因为心中的热爱,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绘画的坚持,经历了无数孤独前行的时光,这一切,近两年才有所改变。采访中,他颇为感慨地说:精其一而冠天下。你有一样精就可以了。 是的,一辈子做一件,并且把他做好,就足够了。 他是崔先寿。 艺术,是一份充满孤独,且没有退休的工作,一旦爱上,便是一生。有人说,艺术不就是随意涂涂抹抹么?哪能那么孤独?可是,说来容易,实践起来难,艺术,是一段孤独的探索旅途,你永远不知道,在路上你会遇见什么。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艺术创作或许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并取得令人惊叹的效果。但是,艺术家在背后的努力,我们从未了解过。崔先寿就是如此,从小就开始投入时间学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长达几十年的学习,让他抛弃了很多交际、应酬等耗费时间、精力的事情,让自己长时期处在一个人的孤独中,练习、研究艺术。也许,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你的孤独有多深,艺术水准就有多高。 烟台,一个开埠最早的海滨城市,大海成了这个城市最响亮的名片。从小在大海边玩耍,成长于烟台的崔先寿,走过了大半辈子,如今已是白发微卷的古稀老人,可是和他接触,他总是能以有感染力的语气和平实的腔调,传递出一种强劲的力量,他将一个画家的气质与神韵发挥到极致的风格,就像他笔下的寿桃,从寻常生活入手,先形成情感共鸣,再在“理解”的层面上,让人受到美的感染。 所谓上善若水,莫过如此……而如何才能炼就这样一番境界? 从崔先寿的言谈里继续揣测,大概是源于一个人平时对生活的细细留意和常常思考。 纵观他的半生,经历丰富、酷爱阅读,不停学习,而只有留意和思考,才能将“见过的”变成“存储的”,将“过眼云烟”变成“胸中沟壑”,变成信手拈来的素材与感悟。 全片的设计融入了烟台的大海、烟台山、磁山访秦始皇遗迹、回烟台三中探访,还有过节做饽饽、和好友们开展对艺术的探讨……镜头里,70岁的崔先寿依然精神矍铄、不见老态。给人一种“知行合一”的味道。采访完崔先寿,回到北京的那一天,离过年还有5天,除夕前的帝都,又寒冷又空寂,在高架桥上,车子拐了个弯,突然远远看着月亮从高楼林立中露出来,旁边就是绵延不断的京城的繁华夜景。此情此景,让人感慨万千,千百年来,月光给过无数人最坚定的鼓励,于我也是如此。十年北漂,“我来到的城市”变成了“我的城市”,风景与北京人,世代相看两不厌,很难说这就是一件多好的事情,但其实任何人的轨迹,都是像正弦曲线一样,唯一不变的就是沿着X轴一直努力,一直走。得意莫昂首,失意莫低头。 正月初五,后期开始剪片,领导提出,希望在片尾做一段mv展示,以适应过年的喜庆气氛。一直以来我手机的单曲重放功能里就是歌手李健的歌,选了他的《月光》,歌词和旋律都很契合这期的主题,这首歌是我心目中,旋律歌词甚至歌曲的名字都达到极致美好的典范。李健唱出了怀乡之感,打入心灵的音乐和绘画一样,就像崔先寿老师的寿桃,总能让你在观赏之时获得愉悦的体验。 从开始画画起,经历多次失败,到现在,几十年过去,开创了新写意绘画的一条新路。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往往没有万丈深渊,但同样也没有海阔天空,多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沌状态,我们也自知,在这种混沌之中难逃忧虑、压抑、不安,想要竭力改变,但只有真正开始改变的那一天,才真正会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 用关注自己的脉搏一样的感觉去关注这个变化中的时代,保持自己的敏感,像感受自己的心跳一样去感知芸芸众生的日子,作为一个编导,用心去倾听每一个嘉宾的心声,是一件何其幸福的事情。有创作的空间让我们把节目做得有如我们想象中那样纯粹,也是一件何其奢侈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