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镜 李谷一《故乡是北京》 同期: 大力:我是一位北京籍的演员,也是一位北京籍的画家,我生于斯长于斯,北京给了我众多,作为艺术工作者的源泉养分跟灵感,我感谢我的故土北京。 出片名: 感恩北京 画面: 作画 解说: 大力,原名侯亚力。他是国家一级演员、山水画家、中国戏剧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 作为演员,他出演了《玉蛟龙》、《今生是亲人》、《任长霞》、《人到四十》、《岳云》和《十二个月》等数十部影视剧、舞台剧。 解说: 他不仅演活了电视剧《任长霞》中因喝酒而被撤职的派出所所长杨志清,还因出演话剧《我的童年在黑土地》获文化部颁发的优惠演员奖。 电视剧《任长霞》片断 解说: 作为画家,他的作品中既有自然山水本身的宏大叙事,也有怀旧的抒情小调,在恣意豁达的笔墨行云中流露着从容稳健,有着壮阔又不乏细腻的美感。 解说: 这种美感,正如他的故乡北京,有着包容万物的博大情怀,又不失市井民俗的生活气息。大力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这里的一切对于他来说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 纪实: 大力:这根电线杆子就记忆了我很多童年的记忆,我们小时候玩儿很多的游戏都在这个电线杆子上,比如说是骑驴没地靠,小时候几个搭着一起来骑驴。 解说: 2014年初,正逢大力六十岁之际,他回到了他出生的那条胡同,追忆往事,感怀这里给予他的童年记忆。 纪实: 大力:这根电线杆子对面这个现在叫公共厕所,我们那会儿叫“官茅房”。从这个厕所再往里走,就是我家的这个老门,这个就是原来叫做魏家胡同28号,现在改成63号了。 解说: 再一次回到老宅的大力不禁想看看自己曾住过的那间小屋,看看这里的新主人,或许更是为了和往昔的自己打个照面。 纪实: 大力:这儿有人没有啊,有人吗?您好我能进来看看吗? 男2:可以,可以。 大力:因为我是这儿的老老住户了,我来看看。哎,这原来不是两间房吗? 男2:我也不知道,我们去年搬过来的。 大力:刚搬过来的。原来我们这儿是两间房,我爸我妈妈住这间,我们(兄弟)住旁边那一间。哎呦,几十年了。我天哪,一点都没有印象了,一点都不一样了,太不一样了。我1964年从这儿搬走的。 解说: 1964年,大力的父亲单位下拔了分房政策,大力和弟弟们跟随父母一起搬往位于北京龙潭湖附近的单元楼里。告别了魏家胡同骑驴、滚铁环的游戏生活,他却在龙潭湖找到了新天地。 纪实: 仉乃军:大力,我是谁啊。 大力:哎呦,乃军,仉乃军哎呦哥们。四十多年没见了咱俩,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仉乃军:我这不是陪老爷子流溜弯,老爷子,大力。 仉乃军父亲:大力 大力:哎呦,老爷子啊。 仉乃军父亲:你是娃娃。 大力:老爷子今年高寿。 仉乃军:差一岁90。 大力:哎呦我的妈呀。 仉乃军:我怎么说。 大力:今天太有缘了,这太有缘了,哎呦四十多年呐。 仉乃军:这一片儿原来北京就有三所公园,这是野公园。 解说: 四十年未见的故友,四十年未见的龙潭湖。原来的野公园,变成了拥有现代化建设的新公园,成为了人们休闲健身的场所。然而这里对于大力来说,却是他演艺生涯的一个起点。 纪实: 大力:因为当时有一个,阿尔巴尼亚的(音)电影叫《宁死不屈》,其中有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姑娘家里,革命者家里挂了一个吉他,那个党卫军就问说:“革命者也玩儿吉他”。我们想,我们是革命者,所以我们大家都开始弹吉他。 电影片断 解说: 一部电部、一句对白,让大力的心中萌生了浪漫主义的革命情怀,他每天晚上抱着吉他,在这里为不懈的练琴歌唱。 纪实: 大力:29:02这是我们经常坐在这儿弹琴的地方,原来这儿垂柳不在这儿,原来的柳树都在这儿边上,长的很高,尤其到晚上,我自己坐在这儿,抱着一把吉他,四外漆黑一边,只有天上挂的一个月亮跟这些柳条,我自己弹着琴、唱着歌想着我心爱的姑娘。这个就真是对我的艺术的一种陶冶、培养,龙潭湖啊、龙潭湖水的啊,是我的艺术之水啊,龙潭湖的这个坡啊,是给我制造了艺术的坡啊。 解说: 偶然的艺术启蒙,让大力在演艺道路上越走越宽。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抒情方式让大力受益匪浅。 纪实: 大力:作为一个演员要抒情,他怎么样去抒情,其实我现在想,那会儿我练吉他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练了我当众孤独,就是作为演员的第一堂课,要当众孤独,站在舞台上当众孤独,我就是在这儿练成的。 解说: 那时的大力不仅会弹吉他、拉京胡等乐器,他还学习滑冰、拳击等体育项目,说到这里,他的弟弟们总有话要讲。 纪实: 男3:那练滑冰它不得有基础吗,蹲不下去那怎么办,就天天给我摁在家里的暖气上,哥压着腿,压不成这腿,哥在门后边挤着压,这不都我哥干的事吗。 大力:这不都是为你好吗。 男3:现在看出是好了,当年疼得我啊。 男4:当年你压腿还不如我压腿那时候狠呢。 男3:不是,那会儿我练那个散打那会儿那个,大哥就跟旁边他练他的。完了以后我哪儿抻筋,他还过去给我来两下,那会儿我们师傅还在那儿会儿呢,那拳击没少挨打我啊,拳击我没练,他没人陪他练,我就练成靶子了吗。 大力:我有那么狠吗我。 男3:现在我这鼻梁子上还能摸得出有棱子了。 大力:那你成高鼻梁了。 男3:高鼻梁这是爹妈遗传的。 解说: 因为兄弟们都忙于工作,很少能聚在一起。这一次,他们坐在一起,聊着当年的往事,聊着他们一起经历的青春。 画面: 照片一年一年的变更 导视一 中国儿艺,是他拓展事业的舞台 在这里,坚持学习表演技能 他永远以自己是“儿艺”的演员为骄傲 纪实: 大力回到中国儿艺的舞台 大力:这就是我战斗了36年的中国儿艺的舞台36年前,我就站在这儿。站了一排我们几个考生,完了我们那院长一指我,你下来吧。我就坐到观众席上去了。我当时啊,心理直跳,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是不是我没考上还是怎么样。到下面他们才告诉我你通过了“哇塞”,从此以后,我就成为了一个专职的话剧演员。 解说: 1956年成立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是文化部直属的国家艺术院团。几十年来创作并演出了众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戏剧作品,演出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并先后赴新加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美国等国家进行交流演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解说: 1978年,大力考入了中国儿童艺术剧团,从一个业余的文艺爱好者转型为专业的话剧演员。因为身型高大,只能出演一些父亲级的配角角色,但他没有退缩,在儿艺的舞台上一站就是36年。 纪实: 大力:一直就站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了36年,直到前几天我们的《十二个月》的演出是我的告别演出。全体的演员集体鼓掌要跟我合影,观众们都没走,为了不影响观众,我们下到了底下的化妆间,演员们我们大家搂在一起,照了一张合影。也代表我这个戏的演出的结束,也代表我36年告别这个,把我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培养成一位国家一级演员的舞台,再见了。 解说: 一张照片见证了岁月匆匆的痕迹,大力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变成一位花甲的老人。走在剧院的回廊里,看着这些演出的剧照让他忆起大多的往事。 纪实: 大力:这是我们《十二个月》的剧照,我在这戏里演一个老教授。这是05年的剧照。但是呢在这个戏里,我的戏份儿呢不是特别的多,但是呢特别引人注目,这点我要感谢我的恩师李丁(音)先生,李丁先生教会了我在舞台上,没有台词的情况下,怎么能够把人物演活,感激恩师一辈子。 解说: 著名表演艺术家丁先生是大力在儿艺的恩师,跟着李丁先生,大力不仅学会了表演的基本功,更明白如何做一个更好的演员。 同期: 大力:李丁先生给我出一题,他说一个半月以后你给我们大伙儿讲一讲《奥赛罗》的时代背景是什么。说让我讲讲《奥赛罗》时代背景是什么,我就行,行,不是就讲这个吗?不是一个半月呢吗?我以为非常容易呢。结果下来就问人家奥赛罗是谁?我,我真的不知道奥赛罗是谁?人家告我说《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那莎士比亚是谁?人家说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候的一个巨匠。 解说: 老师一句话,让大力倍感惭愧,于是他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通读了《欧洲文学史》,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激发了他对知识的渴求,更让他担起了成为一个好演员的责任,成为了真正的“中国儿艺”人。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 闪增宏:好多演员,我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觉得演儿童剧丢人,还是怎么走那儿不好意思说是儿童艺术剧院,但是侯哥(大力)绝对不是这样,在外边影视作品拍的再好,再有名声,他一直很骄傲的是“中国儿艺人”,而且一直这么多年,一直坚守在舞台上。 解说: 相聚总有分别,演出总会落幕。回想往事,大力是那么不舍,他是如此的热爱这里,热爱舞台,热爱观众。 舞台上 大力:谢谢中国儿艺,谢谢这个舞台,还有所有的,就是关心我爱护我的观众,尤其下面的这些座椅,我看着他们无比亲切。因为每当我站在幕边准备开戏的时候,我看到观众席都坐满了人,心理无比的激动,因为他们承认了我们的表演,才花钱买票走进了我们的剧场。谢谢也就是说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的观众谢谢你们,谢谢。 画面: 开车离开 配乐《时间都去哪了》 导视二 为了回报故乡,他以胡同为题材开始作画 在绘画的过程中,他领略出老北京的人情味 纪实: 大力:我把这张画铺好,这是一个,这是我,我画的一个底稿、草稿,北京的胡同。这实际上呢是以后门桥的那个雨儿胡同那边儿为原型素材,我试图想把我就是今天说的胡同的感觉呢,我想寻找一下胡同的感觉。 解说: 离开了儿艺的舞台,大力把自己的工作重心移向了中国画的创作。 同期: 明年北京要举行一个大展就是北京双年展,这双年展是国际大展。我就想作为一个,又是一个演员,又是一个画家,我怎么去,去画这个,参加这个北京双年展。我想了半天,思考了半天,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我要画北京的胡同。 纪实: 有了决心,便有了行动。大力为了能更好的画出自己心中的北京胡同,不断在胡同间游走,找寻更好的,可以观察位置。 画面: 楼顶画四合院 纪实: 大力:太过瘾了,太过瘾了就这地方哎呦真是没想到,他居然能把这个顶棚的这个感觉都看到了,太好了。大成老师真是啊,提供了我一个今天从上往下看的极好的机会啊,我盼这一天盼了好多天了我,找了好多次机会没找到,今天就万没想到。 画面: 鸟瞰胡同并写生。 解说: 北京的四合院至少有着三千年的历史,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因由正房、倒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而得名。它取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之意,具有极深的文化内含。身为北京人的大力,想通过中国画把四合院的特点、构造告诉给每一个人。 纪实: 大力:这就是传说中的武官的门墩,圆的叫文方武圆,四个门当,够一定级别了。这门当户对讲就是这四当,这四个门当。 解说: 带着生于北京的自豪感,大力说起四合院的特点,如数家珍。 纪实: 大力:这是进门就是影壁你看进门要有影壁。往这边走,这就是当年传说的,这一边南房都是下人住的,这儿还有一个门楼,从这儿门楼这叫二门,进去以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解说: 曾经四合院作为封建社会中大家庭的宅邸,深深的庭院让人难以靠近。如今,四合院不只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居所,更成为北京的一个符号,见证着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繁华盛世。 纪实: 大力:把北京的一些文化的符号告诉大家,就是使所有的人一眼一看就是说,这是“文官”房子这是“武官”的房子是吧!我想通过这些东西呢,逐渐的告诉大家,让大家知道就可以了。 解说: 走街穿巷,大力看着胡同中人们的生活情景,另外的一个念头在心里萌发了。 纪实: 大力:我要画的东西,我要说的东西,是一些民情的,而不是这些富贵人的东西。我仔细的梳理一下我的思路,我呢要着眼点在杂院上,大杂院上。因为北京的大杂院,才能显示出老百姓的民情来,才能显示出老百姓的亲情来。 解说: 然而,这对于大力来说,还只是一个想法。至于把老北京的生活情景成为自己笔墨之下的作品,大力还有梳理不通的地方,带着这些疑问,大力回到了自己曾经进修过的中央美术学院。 解说: 中央美术学院是前身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18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的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 解说: 1998年,大力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班,是第一个以演员身份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进修生。 纪实: 大力:李老师好。 李洋:演艺界来从事中国画创作,你们的角度跟我们不一样,是吧肯定的。戏剧里面完全在演义,或者是在重复一个生活的空间,他就不一样的。所以画家对空间、对画面这个空间的理解,你要回到画家的这个角色上来。 大力:对我现在努力的在回去。 解说: 虽然毕业多年,回到母校,老师还是那样细心的指导,这让大力倍感亲切。 纪实: 李洋:画家这种思维你要是一个绘画的空间,你要缩到绘画的空间,你要画老北京的生活,那么你要有一个绘画上的一个要求。 大力:我明白了,我现在呢应该努力的去把生活的场景活动的画面,变成静止的画面,也就是说,我要高度提炼里面。哎呀,这回美院我又聆听老师一堂课啊,这次啊没白来,这堂课没白来,这堂课上的是太棒了。 解说: 时间与空间,运动与静止。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大力得到了更多的启发。中国画的精髓与奥妙,在画笔间行云流水,把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哲学的理解跃然纸上。 纪实: 李洋:这也是中国画家的一种创造,中国画家的一种自由,一种根据中国画家的需要,所以中国画追求精神是写意精神,这个“意”是画家的之意,是画家的一种所思所想,是画家的一种心细,画家的对大自然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理解。 解说: 大力认真的听着老师的讲述,感受着中国画的魅力,这更加坚定了他创作北京胡同的信念。大力是这样的爱着中国画,爱着这座学画的地方、爱着万里长城、爱着胡同、爱着童年的记忆。 画面: 大力的画作 解说: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北京以它厚重的文化内含,新清的精神风貌,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故乡,不仅带给大力无限的情思,更让他感到无比的骄傲。 同期: 大力:故乡总有你的童年,总有你割舍不断的情丝,总有你流连忘返的东西。你要忘了你的故乡,你忘了祖宗啊。你忘了你那童年,你就没了根,就没了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