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热门关键词:  as  故乡  xxx  test  禅宗

《九峰禅缘》

来源:故乡 作者:杜沛霖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4-19
摘要:【画面+配乐】谢剑勇装裱祖上人像、家训 【画面+配乐】谢剑勇母亲、弟妹开车返回上高 【剪辑】两条时间平行线,画中画 【画面+配乐】谢剑勇上车,和母亲弟妹回谢家村 出片名----《九峰禅缘》 【画面】谢剑勇一行回到谢家村祠堂拜祖,挂人像,准备祭祀水果 【

【画面+配乐】谢剑勇装裱祖上人像、家训

【画面+配乐】谢剑勇母亲、弟妹开车返回上高

【剪辑】两条时间平行线,画中画

【画面+配乐】谢剑勇上车,和母亲弟妹回谢家村

出片名----《九峰禅缘》

【画面】谢剑勇一行回到谢家村祠堂拜祖,挂人像,准备祭祀水果

【解说】谢剑勇,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号半个秀才,擅长书法,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书画大展,47年前出生于江西省上高县这座全村都姓谢的村庄,近日,听闻谢家村的谢氏宗祠整座建筑修建完毕,谢剑勇带领远在外地工作的弟弟妹妹们赶回老家,给祠堂送上谢家祖上人像和家训。

【现场采访】谢剑勇 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谢老师:今天我们一家人回老家来祭祖,江河有源头,树有根,老祖宗,我们谢家村的老祖宗就是我们的原本,是我们的根,我们今天来这儿祭祖,就是要继承祖先传下来的孝道、忠、仁义、礼制。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祖上传下来的家训。父母生养子女生,侍左右;已知养教成人,在家婉容愉悦舍(音);父母生养子女生,恩比山高比海深,为人子息侍左右,后未所侍伤天恩;兼听则明尽子则,违逆执傲莫仿效。

【解说】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乡土建筑中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血浓于水,叶落归根。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祠堂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祠堂文化里。虽然大家都已各奔东西、成家立业,但是寻根问祖,是谢剑勇一行人的天然意识。 

【纪实片段】谢剑勇带着弟弟和女儿来到老屋

谢老师:以前我们就出生在这里,这是我们的老屋。那个后面还有一个老屋,就是我奶奶,老奶奶的隔壁,那一条巷子,那个巷子就是我们住的老房子。那个时候的地面不像现在都铺花岗岩的,铺地板的,就是这泥巴、土的,那个墙角下有好多的老鼠洞。

男:记得有时我们晚上睡觉,因为我们都睡到一起,都有老鼠爬到我们脚底下,吓到我们几个都哭。哥哥姐姐来哄我们。

谢老师:那时候叔叔他们还小,还是一点点,还没开始读小学。我经常要从老奶奶这边过去抱,抱他们,喂饭。如果不听话我就会打他们的。白天主要是回自己家的孩子来带叔叔、姑姑他们。晚上我就会到老奶奶这边来住。那老奶奶有一个纺车,专门纺棉纱的,棉花纺成一根根的丝线,每一天晚上她都要忙到2~3点钟,你还记得吗?

男:记得,听着这个声音知道睡着。

【解说】因为谢剑勇是长孙,祖母甚是喜欢,于是祖母跟家人商量后,一直把谢剑勇带在身边,祖母家与父母家只有一墙之隔,所以,白天,谢剑勇多半在父母家,照顾弟弟妹妹,晚上回到祖母房间住,每个晚上,谢剑勇陪在祖母的身旁,盯着纺车上那一条白色流动的银线,纺车的轮子很有规律的发出声音,就像催眠曲,把谢剑勇催入梦乡,每次都是祖母抱着谢剑勇到房间入睡后再继续干活。就这样,日复一日,谢剑勇穿着祖母做的衣服慢慢长大。

【纪实片段】谢剑勇带着弟弟和女儿来到老屋

 谢老师:这里有是一个天井,我刚才说的巷子就在这里,这个巷子。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你看这个房子现在老成这样了。这个房子还是清朝的,这里蛮好的吧?

【解说】谢家村处于锦江中游,是一个典型的冲积平原,村里现有人口六百人,土地面积一千八百亩,因为没有山,四周都是田地。

【现场采访】谢剑勇带着家人在农田

谢老师:我们以前住在镇上的时候,有一年放农忙,我那时候在读初中,我弟弟妹妹都在读小学,那一年的农忙假我父母就给我们说,今年带你们到老家去种一亩水田,种水稻。我们当时不理解,就跟着父母亲到了老家去插秧,第一次体验插秧,那时候插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秧苗就没有插稳,插得东倒西歪的,就乱七八糟的,把水田踩得乱七八糟的,后来我父亲就对我说,我妈妈也对我弟弟妹妹说,说你们看一看你们插的秧苗,都已经浮出水面了,那个秧苗也插得歪歪斜斜的,自己观察一下。然后我们就自己检查一下,发现是插得一塌糊涂,后来我父亲说,你想想看,插秧这件事情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你们自己检讨一下自己,这个事情都做不好,将来长大了你如何安身立命,然后我们就老老实实的把一些没插好的,整整齐齐就插好了,后来父母亲就表扬了我们兄妹五个,这件事情我们就悟出了一些道理,就是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脚踏实地,扎根泥地,这是一个。第二个要学会吃苦的精神。

【解说】这次借着回家拜祖的机会,谢剑勇带领弟妹,特别是孩子们,重温自己当年受教育的过程,目的就是让后辈们明白怎么做人的道理。

【现场采访】谢剑勇带着家人在农田

谢老师:来,过来,你站在这里我教你,没事的,过来!这样子左手拿秧苗,右手拿一根,来开始,看着前面的,你就这样弯腰。再来,看到!

妈妈:这么辛苦就好好读书,知道吧!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解说】这件儿时受教育的事情已经深深烙印在谢剑勇的脑海里,一直影响了他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懂得只有忆苦才能思甜,只有勤劳才能收获,如果不认真对待,最简单的事业未必能做好,是父母教会了谢剑勇兄妹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处事认真、勤奋努力。

【导视】 

解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插秧诗》让谢剑勇从中悟到了什么?

解说:九峰禅寺做义工,书法与禅有哪些关系?《故乡》栏目继续呈现《九峰禅缘》。

【纪实】九峰禅寺

谢老师:各位师父,阿弥陀佛。

徒众:阿弥陀佛。

谢老师:平时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修行佛法、修行禅宗、禅修。今天我们准备来讲讲书法的一些基础知识,好吧!禅宗跟书法、佛法、书法,两个都是法,那么它们两种法之间会有一些什么关联。比如说我们讲禅宗是我们中国特色的龙,卢氏道(音),几种学术在一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纯粹的中国特色的佛教。书法创作的时候也会讲寂寞,空明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很超脱的,这两种境界是一种不谋而合的,这是禅宗与书法之间的一些关联。从历朝历代,从古代开始,比如说南北朝时期,自由和尚,从小出家,一直在修行书法。

【解说】每周二是谢剑勇到九峰禅寺做义工的时间,他的工作是教九峰禅寺里的师父们练习书法。

【解说】末山九峰禅寺始建于唐代,距今一千多年的历史,公元894至公元897年间,洞山良价法嗣普满禅师来此,授徒传经,之后大觉道虔禅师接代,成为著名的九峰道场。与宜丰洞山、黄檗、五峰、高安真如,并称“五大道场”。据《五灯会元》记载,以“九峰”冠以名号的高僧,有九峰普满、九峰通玄、九峰义诠、九峰虔、九峰勤、九峰希广等。杨歧宗创始人方会,就是在九峰寺落发为僧的。

【现场采访】九峰禅寺 悟倓法师

谢老师:师父,九峰禅寺上千年来至隋唐,了然(音)师傅在这里睡稻草,这一段历史我很想了解一下。

师父:九峰禅寺从唐高宗年间,开山建设道场,当时那个徒众是五百人,当时是杰罗而居(音)。当时的寺院不叫九峰禅寺,当时叫定林院(音),后来又改叫崇福寺。到了解放以后,我们接过来以后又改名叫九峰禅寺,在我们接之前还是叫崇福寺的,几经变更。

老师:我再问一个问题,就是九峰禅寺最早开山是了然法师还是道虔法师、还是普满法师,我想了解一下?

师父:现在的对外宣传上好像写的都是开山普满,实际上据我们考证,开山祖师是了然禅师,她要比道虔和普满禅师都早,所以真正的开山祖师还是了然禅师,这已经记录在我们的三志(音)里,但就在最后的整理过程中,将来也会面向于世,向大家公布这个历史的时间段,给大家证一下名。

【解说】据历史的记载,按照普满禅师、道虔禅师、末山了然禅师普法的时间,末山了然禅师是最早来到九峰山的,文献记载最多,评价最高的也是末山了然禅师。

【采访】顿成法师 九峰禅寺住持

因为不同的时代,九峰寺它建寺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祖师在这里建庙,建寺渡众生,所以不同的时代寺庙的点不在一个地方。当时普满禅师所在的地方大概就是我们现在建的老的地方那里,在山脚下。而了然禅师她是在山顶上,山顶上的话那叫上屏,那个地方叫了然道场,所以可能同时时代,按照历史记载,整个九峰山周围,末山周围都有很多的祖师们在那里主持道场,弘扬佛教,所以在传登录(音)、五登讳言(音),传登录记载的开悟的祖师大概有十多位,凡是住在九峰的就是指这个地方。

从一组到六组,到妈祖的道场,以及南岳这些禅宗的道场,基本上都是男众的,唯有九峰山磨山了然禅师她是一个比丘尼。

【解说】当年比丘尼了然禅师在此领众驻锡,接引十方,遍山驻众多达五百茅蓬,诸多禅人往来造访,名震一时,九峰禅寺是现今世界唯一女众禅宗祖庭。

【现场采访】九峰禅寺 悟倓法师

九峰禅寺有一个人重要的公案,就是男坐向女坐求访,然后男众开悟这么一个公案。你要不要听一听。

谢老师:想听。

师父:当时有一个叫灌洗和尚,他是临济宗祖师的法旨,他走到当时叫上蔡县,听说这儿有一个女祖师了然禅师开悟了,然后他就很奇怪,说女祖怎么可能开悟啊,是不可能的事情,女祖的根基是不被认可的。

【解说】《五灯会元》记载了当年临济门下的灌溪和尚求法末山而得悟道的公案:

瑞州末山尼了然禅师,因灌溪闲和尚到,曰:“若相当即住,不然即推倒禅床。”便入堂内。师遣侍者问:“上座游山来?为佛法来?”溪曰:“为佛法来。”师乃升座。溪上参。师问:“上座今日离何处?”曰:“路口。”师曰:“何不盖却。”溪无对。始礼拜。问:“如何是末山?”师曰:“不露顶。”曰:“如何是末山主?”师曰:“非男女相。”溪乃喝曰:“何不变去!”师曰:“不是神,不是鬼,变个甚么?”溪于是伏膺,作园头三载。

【解说】时间走到了2005年,九峰禅寺因一位长者又一次迎来了光大的契机。

印空老法师,现任江西省佛教协会资议委员,抚州市政协常委,抚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金山寺慈善协会会长,江西省尼众佛学院院长,大金山禅寺住持。长老尼年逾九旬,依然四处奔波,率众开始筹建精修九峰禅寺。

【解说】谢剑勇说:书法对他来讲也是一种修行。因为他明白,不管是儿时父母的插秧教育,还是如今自己的生活事业,在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任何时候都要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是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进一步思量,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

【导视】  

解说:是怎样的一组照片引来了全家人潸然泪下?

解说:很多回忆的瞬间见证来时路上的点滴,故乡指引了他怎样的人生路?《故乡》栏目继续呈现《九峰禅缘》。

【纪实】谢剑勇家

男1:妈这是我们上次回茶厂拍的照片。给看一下,这是我们小时候生活的茶厂。

女1:这个是爸爸小的时候,我们就在茶园。

谢老师:天天在那儿采茶。

女2:我采的最多,我天天放学出去采。

谢老师:这房子都久了。

女1:那个房子好像没有变过。

男2:这就是爸爸小时候去上学的路知道吧!我们就走路,要走十几里路上学。

男2:小时候采茶,采茶采的手指头黑黑的。

【解说】这组照片是清明节时,谢剑勇的弟弟拍回来整理后去记录儿时的美丽与感动,因为这终将成为他们今生都怀念的时刻!这次拜祖回到上高,全家难得到齐,谢建勇的弟弟再次拿出了父亲的照片。

【纪实】谢剑勇家

女3:怀念爷爷,那个时候他创业非常的艰苦。把我们五个孩子养大我觉得非常不容易。我上次在上海看到这个照片都哭,就想起爷爷小时候跟我们一起在茶园里面采茶。

女1:,爷爷养大五个小孩好辛苦的,白天晚上作茶叶的时候,一个晚上没有睡觉。。爷爷也好辛苦的,奶奶心理就想好好培养五个子女,一代比一代要好。

【解说】在父亲离开后,母亲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照片,还有他的茶园。

【解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翻开回忆,品尝往事的酸甜,谢剑勇兄妹几个的青春永远被定格在那个时间点,那里面有他和父母、弟妹的欢声笑语,兄妹决定就这次机会,带着母亲再走一回父亲的茶叶园。

【纪实】父亲的茶叶园

谢老师:这一片茶园,当时是一九八几年的时候,我爸爸在前面那个界埠茶厂任厂长,那个金制茶厂是我父亲一手创办起来的,后来因为销售量增大,茶叶的原材料远远供应不足,我爸爸看到这里一大片的荒地、荒山,他就开始思考要把荒地开发出一片茶园,这就是他当时的一个蓝图,这里几百亩一开始出来,不光是茶叶生产上能补充原材料,而且可以为当地的政府、人们增加一些收入,创收。

【解说】谢剑勇一家人在这里生活了十年,那时,茶叶还没长这么高,他们兄妹还在读书,只有下课放假时会来到这里采茶打闹,也看到了起早贪黑的父亲在这里洒下辛劳后的结果,很多回忆的瞬间见证来时路上的点滴,谢剑勇知道,爱在回忆里。

【纪实】父亲的茶叶园

女2:我们最喜欢在茶叶堆里打滚,或者在推推打打,问到这种味道感觉特别清新。

女3:对茶叶的味道太熟悉了,小时候就是闻着这个长大的。

【解说】三十年了,谢剑勇兄妹们心里的那些情感是不能翻开的往事,经过许多年,假装不曾想起,今天,不愿触碰的回忆在这里展开、蔓延。

【纪实】父亲的茶叶园

谢老师弟弟:其实我初中毕业以后就一直没有回来过,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回忆太沉重了,平时不敢去触碰这一块事情,现在年龄慢慢长大后也挺怀恋小时候的那一段经历。所以在今年清明前后,又特意开车回到故乡的这片茶园,当时我就拍了一些照片,发给我的其他的一些朋友,都是我们小时候的同学,有些还在国外,看到这个茶园,都回忆起了我们小时候曾经在这么一个,还比较偏僻的,一个小山村,但是呢还是有一段非常单纯的、美好的一种记忆。我觉得这个,每次到这个茶园,每次响起这片茶园都是一种很特殊的情感在这边。

【解说】从小受到启蒙老师黄老师的影响开始到现在,因为书法,谢剑勇了放弃了很多,因为书法,也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可是对书法的热爱,是谢剑勇从骨子里的坚持,一路走来,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他把这种认可当做动力,近年来,全身心投入青少年书法教育工作上,在故乡上高办起了青少年书法培训班,从娃娃抓起,他想从自身经历来告诉孩子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采访】谢剑勇 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谢老师:喜欢书法是一种境界,就是一开始就有一点点朝这方向产生兴趣,后来一进去了以后,就会着迷的。通过我自己的一点有限的知识,那么这么多年的一些经验,把这些经验传承给他们,尽我自己的能力,使他们能知道一些基本的,启蒙的东西,  我练书法这么几十年来。现在我别的什么觉悟,就是把这个当成人生的一种修行,慢慢的把这个人生路走下去。 

【解说】生命里遇见书法,相伴走过几十年,有梦总是最美的,有选择才有安定,谢剑勇从未离开过故乡,对故乡有一种割舍不掉的特殊情感,在故乡融汇了许多的故事和记忆,在禅心世界里寻找心灵的家园。

责任编辑:杜沛霖

上一篇:《水墨情缘》

下一篇:《畲乡意浓》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