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 【同期】 刘兰亭:北京的文化底蕴这么深厚,对我影响真是特别大。 【出片名】《皇城根下写丹青》 【解说】刘兰亭,国画家,擅长山水,兼攻花鸟、人物。她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央书画院院士、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书画艺术季刊总编等职。2001年世界书画家协会授予刘兰亭为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 【解说】刘兰亭的作品曾被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纪念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和西班牙艺苑等处收藏。20多年来,她创作的书画作品陆续参加了在加拿大、韩国和北京、香港举办的国际国内画展以及个人画展,得到广泛赞誉。 【纪实】 刘兰亭:就是现在一翻出这些老的东西,就是当时的那些情景,都真是历历在目,全都能够马上回忆出来。 【解说】最近,刘兰亭想要给自己出一本自传,于是开始整理自己的保存下来的旧物件。这些旧物件里,珍藏着岁月的故事远去的时光。 【解说】刘兰亭:这几样东西,都是我父亲给我留下的,这是我最早,父亲教我,让我写的字,然后临的这个帖,当时那个年代吧,外面卖的帖很少,没有那么多,然后就可能就父亲就,随手就给我买了一本这个吧,让我每天临这个帖。然后这个是,唐诗三百首,也是我小的时候,我父亲给我买的,然后这个画夹子,到现在,还有这几样东西,已经跟了我五十年了。 【解说】也许是为了追溯往昔,刘兰亭背起画夹,开始寻找自己和北京的故事。 【解说】北京,在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下,无时无刻不洋溢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在这里出生成长的刘兰亭见证了北京近一个甲子的风雨变迁。 【采访】 刘兰亭:我家是在东直门,就是最早是在城墙里边,就是东二环,现在的东二环,东二环的那个辅路,那块是城墙,我们家就在城墙的里边。 【解说】东直门,元代称崇仁门,它在被拆除前是北京留下来惟一的明成化年间雕梁画栋阁楼式楠木建筑。东直门和西直门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陲”的含意。1965年,东直门城楼被拆除。 【解说】 怀着儿时生活的怀念,刘兰亭来到已经有着翻覆地变化的东直门大街。 【纪实】 刘兰亭:我想起来了,这棵树就应该是我们,胡同口的那一棵大树。那在我们胡同口旁边,就应该是我们那个胡同了,那这个方向,就是我们那个胡同,变化真的很大。 【解说】一棵大树,成为寻找老宅的标的,牵引着刘兰亭回家的路,也牵引着她的记忆。 虽然,她再也找不青砖绿瓦的四合院,找不到承载着北京记忆的和老城墙。 【纪实】 刘兰亭:因为在这个老城根这儿住了将近四十多年,对这个老城根这儿还非常的有感情。 【解说】刘兰亭拿起画笔,对着高楼万顷,描绘着自己记忆里的胡同和四合院。她不由得发出一声声地感叹。 【纪实】 刘兰亭:现在都大都市化了,都已经找不着这些,老北京的胡同了。 【解说】画面在刘兰亭的笔下蔓延,记忆在刘兰亭的脑海里翻滚。不多一会,一幅北京胡同的速写就呈现出来。它对刘兰亭来说,是回忆童年最好的方式。 【纪实】 刘兰亭:对现在画的就是这棵大树,然后这棵大树旁边,就是我们胡同的第一个院子,然后这个胡同一共是有,得小十五六个院子,非常深的一条胡同,然后家家,每家的头呢全都有一个小厨房,然后又的地方还盖着,有地的地方,他们还盖一个棚子,来放储藏物。然后基本上这个所有的四合院的房子,全都是灰砖,都是很古老的那个砖,一直没有变化,灰砖,灰瓦,胡同里头非常的深,很多的小朋友,全都在这个胡同里头,打打闹闹的,玩玩耍耍的。 【解说】儿时的刘兰亭在城墙边上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爽,嬉戏。直到有一天,父亲把领着他去了一个地方之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同期】 刘兰亭:有一次,我爸爸带我去天安门玩,然后他到了天安门以后就直接把我带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儿,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个一面的那个,浮雕里面的故事。 【解说】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1955年6月9日所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同期】 刘兰亭:然后呢最后,把我那个领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然后就指着那八个大字,教我念。他说这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然后呢我就跟着念,念了几遍以后,然后又让我自己念,我念熟了以后,然后我爸爸呢就,把我那个,特别庄重的就把我那个,正式的跟我说。说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八个镏金大字,是爸爸亲手镶上的。当时我就特别的惊讶,然后那个,我说这是我爸爸那个去做上的,哎哟,特别的高兴。 【解说】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刘兰亭对身为工艺美术师的父亲肃然起敬,也是在那个时候,刘兰亭开始对美术开始产生了兴趣。 【解说】今天,当她再一次站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心中除了充满了对先人的敬畏,还有对父亲的感恩。如果没有父亲,也许就没有今天成为画家的刘兰亭。 【纪实】 刘兰亭:今天再来这个地方,就能够回忆起当时父亲,带我上这儿来玩,对我的启蒙教育,非常感谢父亲对我的这个启蒙,然后呢就是使我的人生,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转折。 【解说】从那以后,刘兰亭再也不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而是一个人躲在家里画画。父亲为了激励刘兰亭,给刘兰亭买来了《芥子园画谱》。 【纪实】 刘兰亭:买了解子元,开始是给我做了一些指导,然后那个手把手的教我怎么画,然后从哪开始画,然后一枝一叶的开始这样教。 【解说】父亲的悉心培养,开启了刘兰亭的艺术之路,使她成为画风清新,笔墨苍浊,风格多样的刘兰亭。 【纪实 】刘兰亭:就是最大的感触就是非常感恩父亲,当时带我到这儿来,给我做这个启蒙教育,使我幼小的心灵,从那儿开始,就是想着画画,那会儿就开始非常喜欢了,然后就是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自己的目标。 【导视1】 她深爱绘画,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她当上老师,不忘最初的起点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皇城根下写丹青》 【纪实】 刘兰亭:今天我们是讲中国画的立意,那么立意注意是以意境,一幅作品的意境,忆古,指得是传统古老的。然后意深,就是意境的深的曾经,然后意境的高度。然后呢平庸俗气,这是我们中国画最避免的这个,咱们画画的时候,一定要避免这个平庸俗气。下面我们开始接着为大家点评。 【解说】刘兰亭在闲暇之时,就成为老干部培训中心的老师,培养大家对中国画的兴趣,提高大家对中国画的欣赏水平。就这样,她把一位又一位的书画爱好者引领上了专业的平台。 【同期】 刘兰亭:其实我一直就是从事教育,当我那个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我上夜校,上夜校准备考大学,然后上夜校呢我去报的一个美术班,当我画画,当我画的时候,老师就说,说你画得这么好,说你怎么上这儿上夜校来了。说你别上夜校了,我给你那个介绍一个地,你去讲课去吧。就从那儿,十几岁开始,我就在外面讲课,给那个业余的学生,讲美术,画画。 【解说】就这样,刘兰亭的人生里,又多了一个职业,教师。在那些年里,年轻的刘兰亭,在酒仙桥四小、三里屯三小、北京陈经纶中学等学校做美术教学。直到她考上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才暂时放弃了教师的职业。在大学里,她遇见了她的恩师华敬俊教授。 【同期】 刘兰亭:其实我很早就认识华教授,而且跟他也是很熟悉了,他一直都是在画画方面,对我帮助挺大的。然后我上大学以后,然后正好这个华教授呢,也在这个大学里头,然后呢就是,华教授知道我画得挺好的,那会儿已经是小有名气了,然后华教授一看我,上他们这个大学来了,特别高兴。 【解说】三十多个年头过去了,当年的小女生,也已是年近花甲。她叩开恩师的家门,心中的感恩却化成嘴边客气的问候。 【纪实】 刘兰亭:华老师,您好,今天来看看您。 华老师:今天有时间啊? 刘兰亭:今天来看看您。 刘兰亭:华老师您好。 华老师:今天怎么有时间啊? 刘兰亭:今天来看看您。 【解说】华教授,是刘兰亭的专业老师。尽管时过多年,刘兰亭仍旧不能忘记华教授对自己培养的恩情。同样,华教授看见分别很久的爱徒也是十分欣喜。可以说,华教授见证了刘兰亭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风格的形成与成熟。 【同期】 华教授:她开始就是以临摹为主,慢慢就是加入自己的风格,加入自己的才气,再进入社会,把好多东西融在里头,所以她的风格,我认为第一个,大家非常喜欢,画面比较明朗,线条明确,下笔有道。这个过程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十多年了,到现在这个成绩,到这个成绩,她是三十多年积累的东西。一个画家被承认,很不简单的。 【解说】和华教授坐在一起,他们回首往事,谈起上学时,刘兰亭给同学们画示范画的往事。 【纪实】 华老师:我那时候有事儿,我出去,我说你给同学画一点。你当时水平还可以。这张你看也不错,我说你随便给那么表演几张。还可以。 【解说】时至今日,华教授还保存着,刘兰亭当年的示范画。 【纪实】 刘兰亭:您还保存的真好。 华老师:都卷着呢。 刘兰亭:卷着放的。 华老师:这都三十多年了吧,这个稍微脏点,这两张保存的还可以。这张,你看没画完,我记得这个。 【解说】三十个年头过去了,这两张范画完好如初。 【纪实】 刘兰亭:当时先画的竹杆,然后给他们画的叶,然后这个也是,先画的这个叶子。 华老师:你看这叶子变化,当时吧,大家认为这叶子都这样了,实际它这个叶子,整个的有个变化,它叶子反转,一反转的话就细了,这粗,螳螂肚嘛是不是,源于就是它叶子的反转。 刘兰亭:对,叶子拧着。 华老师:反转以后,它这个地方就细了,学生当时不理解,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都这样,不对,这是什么,这是方法不对,正面侧面,再一个有反转问题,这张还可以。后来那学生问我,他说老师你看他画的这个对不对,我说对,它整个的是一个,和现实不太一样,艺术和现实不太一样。 【解说】曾经的画作,是刘兰亭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一个标记。它是刘兰亭的曾经,也预示着刘兰亭的未来。名师的指点,更为她今后的艺术生涯拓宽了道路,成就了刘兰亭绘画道路上腾飞。然而在华教授眼里,这一切,都是源于刘兰亭自身的天赋与不懈的努力。 【同期】 华老师:艺术的东西就是多一份辛苦多一份成就。她现在画的是这样的,几十年就是耕耘不错,真是,就是没有落过笔,没有停过笔。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绝对不是说很轻易的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画,每一笔都在研究,这是第一个,她就是这辛苦。第二个呢动脑筋,还有天赋,争议还得有天赋。因为她那时候,上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小孩二十岁左右,我说这孩子画得不错,她当时长得小,因为她长得圆乎乎的,男孩子似的。因为我们有写生课,一块去泰安啊,去黄山啊。她的这种执着劲,对艺术的追求,就没有放弃。 【解说】1993年,刘兰亭在中国美术馆开办首次个人画展,自此树立了她专业领域的里程碑。1995年,她在中国美术馆参加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1996年她,在香港参加中国画精品展,2002年在加拿加大举加个人画展。 【解说】一万个人有一万种笔性,这种笔性,来自一个艺术家的的悟性、天分,更来自于他的修养、品德。也许是和经历有关,刘兰亭的画作中既透露出婉约细腻的柔情,又呈现出气吞山河的气魄。她的花鸟画静穆秀美、韵致无穷、志趣清远;她的山水画独辟蹊径、气势磅礴、波澜壮阔。 【纪实】 华老师:你像这两张吧,主要就是清明山水图,它以墨为主,中国画呢彩墨,水墨,以水墨为主,用水墨造型,用线造型,再加上淡淡的颜色,就是画得比较清新,这种画法有独特的例子,颜色不多。颜色不多,但是墨呢,层次点染还是比较到位的。 【解说】刘兰亭的画作不只得到恩师的赞许,还得到书画名家们的认可与称赞。著名画家卢光照老先生赞叹她“妙笔生花”,著名画家胡潔青先生评价她是“巾帼锐进,彩笔新图”,著名书法篆刻家大康先生称赞她“虽为女儿身,但不失丈夫气”。 【导视2】 一碗浓浓的豆汁,承载着道不尽的乡情乡味 一本以兰亭为名的杂志,道不尽的心路历程 故乡栏目继续为您呈现《皇城根下写丹青》 【解说】豆汁儿是北京独有的吃食儿,是水磨绿豆制作粉丝或团粉时,把淀粉取出后,剩下来淡绿泛青色的汤水,经过发酵后熬制成的。据说早在乾隆年间,豆汁已经传入皇家了。因为豆汁的气味及味道独特,若非长期接触,很难习惯,所以老北京有句话说:不喝豆汁儿,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 【纪实】 刘兰亭:记得我特别小的时候,我们全家到东直门的一个豆汁店去喝豆汁去。当时喝第一次的时候,当时有一点不是感觉很好,可是喝着喝着,还是感觉挺好的,最后越来越爱喝了。 【解说】刘兰亭极爱喝豆汁,每个周末她都会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豆汁店喝豆汁。喝豆汁儿是有讲究的,首先得烫,偶尔咕嘟着几个泡的热度最好,再者必须得配上切得极细的芥菜疙瘩丝儿、淋上辣油,同时还得搭上两个“焦圈儿”,吃起来主味酸、回味甜、芥菜咸、红油辣,五味中占了四味,再加上焦圈儿的脆和香,简直是绝配! 【纪实】 刘兰亭:就是这个豆汁,就是不用勺喝,然后就是这么样端着,然后应该是这么样转着圈,这么样喝。一般的情况下,老人就这么传下来的,没有用筷子的,用勺的。 【解说】说起豆汁,刘兰亭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那些关于童年,关于故乡的记忆,就这样一点一滴的从记忆里翻起。 【纪实】 刘兰亭:我们小的时候都是拿锅,拿锅去豆汁店去打,完了回家再熬,熬完大家伙,全家人一块吃。 女:小时候这么一碗豆汁,二分钱,二分钱一碗豆汁,咸菜不花钱,随便吃。然后就着胶圈,就当饮料喝了。 刘兰亭:对,这个豆汁实际上就是北京最传统的饮料。 女:这个是什么,越喝越上瘾,你可能第一次喝,不太,觉得接受不了,第二次喝觉得挺好,慢慢慢慢的就上瘾了。 【解说】如今,在刘兰亭看来,这豆汁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饮食文化。它的味道里似乎含概了四九城里的难以戒掉的市井气息和大气简约的贵族气质。喝着豆汁长大的刘兰亭,积极乐观、大气包容,她把她对生活的热情灌注在事业之中,使自己的事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解说】2003年,刘兰亭开始创办《兰亭》杂志,她希望给更多的年轻画家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 【纪实】 刘兰亭:我出那个兰亭杂志,就是不跟任何人要钱,每一篇,基本上都是给八个版面,每一个人都是八个版面,一分钱都不收,然后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能够把更好的作品,给展现出来。 【解说】为了这份杂志,刘兰亭付出了自己太多的艰辛。 【纪实】 刘兰亭:这个杂志吧,我是自己掏钱做,然后得在资金上得节约一些,然后从组稿,到这个编排,然后我是用十六开纸,然后我用那个手给画上,每一个版面,然后文章放在哪,作品放在哪,然后都给编排好了。然后我再送到一个专门,设计这个图书的这个地,然后再给我们去编辑,编辑完了以后,下印刷厂也是我,然后再发稿,全都是我。 【解说】不仅如此,2012年,刘兰亭开办了刘兰亭艺术馆。2013年,刘兰亭在通州开办了中国刘兰亭书画研究院。 【采访】 刘兰亭:它能够给很多很多画家,集中在一起,然后一起搞交流啊,创作啊,然后能够谈谈心得,能够让大家在一起,多聊聊天什么的,就想创作这么一个平台,这么一个地方,然后把很多的画家吸引到一起。 【解说】热情、圆融,出生成长在北京的刘兰亭,满怀着对这一片土地的深情,描绘着故乡的一草一木。 【同期】 刘兰亭:因为就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然后对北京的文化底蕴也非常的深,对北京的文化也非常的喜欢,而且也很研究这些东西,就比如说像这些老房子呀,我经常去画一些速写,然后像什么老的街道,然后老的门脸,这些我全都画速写,全都给它记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