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编导手记 > 老树,老潭,老人,还有老故事
老树是一株高大的皂夹树。这种树在学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所了解。先生在写百草园的草木时,写到了“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椹,碧绿的菜畦”。据说这种树的叶子可捣碎当肥皂洗衣服,故名皂夹树。对这种树知其名几十年了,可一直无缘识见。恕我孤陋寡闻,今天才一睹真颜。真该感谢这次采风活动的组织单位县文体局·县文联。
  这棵皂夹树长在枫树村大屋邓家右则石坎上,高大足够高大了,大概有二十多米高吧。树围约3一一一4米。我正担心不能攀枝细看叶片特点,奇怪的是树根部长有细枝,我牵住一条细枝,观察了一下枝叶的特点。叶柄两侧小叶对生,叶片橢圆形,比枣叶小,整条叶片像羽毛。凑近闻了一下,似有淡淡清香。带队的邓书记当向导,他向我们介绍了树龄,约300年之久,老可谓老矣,我们见过的古树多为枫树、樟树、石榔树,这么大的皂夹树多数人还是第一次见到,弥足珍贵。
  比起这株树,更有名气的是枫树的老水潭。隽水河紧靠枫树村西边绕过,隽水似乎有意在这里宕了两宕,留下两个水潭,一名枫树潭,一名瀛潭。前者成为枫树村得名由来,据传潭边多枫树,现今没有了。后者成了崇阳〝古八景之一〞,这两潭早已是名播四方。
  历史上的枫树潭附着些神奇的传说。传说潭底近岸石壁有洞,洞中有鳖精鱼怪。此地有位叫黄X的人潜水进入洞中,听到洞中有喊关门的声音,见一头大鳜鱼堵在洞口,此人抜下头上的银簪用力刺向鳜鱼,鳜鱼逃离,人才逃出洞口,捡回一条命。上世纪七十年代,此地村民坐船过河,因船超载翻沉,一次溺亡十多人。历史上明清时与此地不远有个叫抢水岩的地方(黄茆村)也曾沉船淹死二十多人,只稍公一人幸免。相传风云突变之夜,可听到岩石下有钟鼓之声和人声:“船儿撑得好,只差个稍公佬!”
  历史的悲剧似乎重演了一次,但绝不可能一演再演,它在我们这一代终结了,现在村民到对岸去可从上方不远处桥上去了,船也弃之不用,桥成了悲剧终结者。我们这一代或许就能成为因贫穷带来的各类悲剧的终结者,掘墓人。
  处枫树潭下方4O0米处的是瀛潭,“瀛潭秋月”为崇阳“古八景”之一。《同治县志》这样描述此地景致:潭边有山如半月形,俗称边月潭。潭中露一方大石,旁竖一根人形石,故有仙人钓鱼之说。明代御史杨昺曾到此赋诗一首:
  碧天如水晚生寒,
  一片秋澄水底看。
  冷浸石牛星影淡,
  清涵狮子曙光残。
  雁鸣霄汉金风早,
  鸦噪枫林玉露沾。
  几度倚岩多兴趣,
  恍疑身在五云端。
  山河依旧在,只是原貌改。诗中所说的枫林、露出水面的石头,都己无法见到了,鸦也早灭绝了。半月形山已辟成茶园,倒是让人想起境内清代文人刘镇鼎的《采茶行》诗:“山前山后种茶场,春风初试芽旗香。” 这里山水确有特色,且具厚重历史文化感。从明代到现在,已过去五、六百年了吧,此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还没有发挥出一点点作用,对还处在贫困之中的枫树村来说,文化扶贫如何从这方面突破?
  这次采风在枫树大屋邓家,见到了一位叫邓孝清的老人,今年89岁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身上留有多处伤疤,去年他得到了一枚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老人耳聪目明,口齿清楚,行走自如。只是老人脸上的肤色十分特殊,红里夹着灰色,那像是血与火熏陶过的颜色,跟腊肉的颜色十分相似。据说有抗战经历的老兵县内只剩下五个了,他们来日无多,在他们都离开着了这个世界后,有什么东西会留下来吗?我想有的,一定会有的!
  我们在与老人告别时,心里默默祝福致敬!
  在参观该村扶贫项目精养鱼池时,该项目已经完成。目前正在与一位浙商接洽承包事宜。这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事。
  鱼池的位置处山冲里,山冲两边一名蛇形山,一名龟形山。传说龟形山和蛇形山深夜会交合,山冲口就会被堵死。后来有人在蛇头上凿了七个窝,把蛇给弄死了,龟蛇再也无法相会。山冲大道开,畅通无阻了。这也是邓书记讲的老故事,我们的老祖宗想象力实在丰富,日子过得应该不会太乏味。这也许就是老祖亲荜路褴褛以启山林而编织的故事,跟《愚公移山》如出一辙。
  我讲的几样,都有点儿老气。新的故事是该村吴国民四十多岁才结婚,送四个侄儿上大学,传遍了四乡八里,。还有邓书记带领村干部一班人,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辟茶园,种绿茶油茶,建精养鱼池,走脱贫致富路贫穷的帽子一定会摘掉,丟进深深的枫树潭。那一天的到来,枫树的山更美,水更绿,人民更富裕,故事更动人。这一天的到来定会为期不远,指日可待!而我却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这次采风,作为文化扶贫的一项举措,采风的成果,在精神文化层面如何走得更远?或者有什么东西可以像枫树的老故事一样口口相传传下去?甚或能给后人带来一点实实在在的财富和价值?

  我无法期待文朋诗友像杜牧《清明》、范仲淹《岳阳楼记》那样,一首诗,一篇文,给后人带来不尽的巨大的财富 ,但我期待着我们这次采风的成果,有一点点什么东西,像枫树的老故事样口口相传下去,哪怕是片言只语,也足够欣慰了。为了这一点点,诸君努力啊!当然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举国上下扶贫攻坚的伟大举措,历史是不会忘记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推荐: 老树,老潭,老人,还有老故事 中国人的心灵故乡-腾冲 故乡曹畔,让我魂牵梦萦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老树是一株高大的皂夹树。这种树在学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所了解。先生在写百草园的草木时,写到了“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椹,碧绿的菜畦”。据说这种树的叶子可捣碎当肥皂洗衣服,故名皂夹树。对这种树知其名几十年了,可一直无缘识见。恕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7-12-05 15:12作者:秩名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