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 视频点播 > 热门文稿 >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纪实段落)学生们诗歌朗诵
怎样的形式才能表达对您的拳拳爱恋,最美的声音为您歌唱。

(解说词)
2012年10月20日,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回到天津耀华中学,探望母校的老师。尽管离开母校已经近50年,但蒋大为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母校,惦记着生他养他的天津这片故土,一有机会,他都会回家看看。

(纪实段落)
一说唱家乡了,一定要想起《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现在祖国的春天的时候,到处都盛开着桃花,桃花是一种欣欣向荣,春天的象征,那么我现在就为大家唱这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纪实段落)蒋大为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出标题)《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解说词)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每一个人都有一段积淀心中而又挥之不去的情怀,那是对自己故乡的永远纪念。离开故乡,哪怕是去了天之涯、地之角,那怕是少小离家,十年、几十年都没有回去过,可是那份情,就像千丝万缕的线团,剪不断,理还乱。有人说这就是故乡情结。蒋大为二十一岁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是年少时最温暖的记忆,在天津耀华中学的那段时光,可以说是蒋大为人生的起点。

(纪实段落)蒋大为
其实人一生当中,母校这二字特别深刻,特别有感情。这里有多少记忆,多少爱,都是难忘的故事,都在母校两个字当中。无论走到哪里,故乡、母校这两个字都深深地印在心目当中。母校两个字,是一种荣誉,是一种爱,是一种记忆。

(解说词)
蒋大为,中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具有深厚的声乐造诣,创造性地把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传统唱法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演唱了电影《红牡丹》的主题曲《牡丹之歌》,从此一曲成名,以后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歌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敢问路在何方》等,经他演唱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因此,他被誉为歌坛上的长青树。可他自己却说,这棵小树之所以成长、成才,离不开母校对他的栽培。

 

(纪实段落)蒋大为
这个校园,我是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当年我是1960年入校的,那时候的学校没有这么漂亮。

(解说词)
位于天津闹市区南街路上的耀华中学,以历史悠久、校风淳朴、英才辈出享誉于世。它的前身是1927年庄乐峰先生创办的天津公学,在1934年更名为耀华学校,寓意“光耀中华”。在近90年的办学道路上,耀华中学一直恪守着“尚勤尚朴,惟忠惟诚”的校训。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耀华中学逐渐形成了“治学严谨、管理规范、崇尚民主,广育良才”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纪实采访)蒋大为
我上学能在这个学校,这个学校给我留下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可以说我一生当中都受用不完的东西。耀华中学的校训,耀华中学的精神,耀华师生从历年来,给我们积累下了这样那么多的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我觉得我一生当中,现在回忆起来,我能够有今天,无论是成就也好,事业也好,工作也好,家庭也好,做人做事也好,我觉得我中学这六年,耀华给我留下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解说词)

耀华中学给了年少的蒋大为一个优越的成长环境,而年少的蒋大为也曾为母校创造过辉煌的成绩,由他保持的长跑校纪录,30年都没有被人打破过。

 


(纪实采访)蒋大为
蒋大为:我记得我是,你看我60年入校的,应该我是高一那年跑的十一秒四。60年,61年,62年,63年。应该是63年到99年。
女:那真是三十多年。
 蒋大为:三十多年的校纪录。
女:您是那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楷模,耀华的楷模,太好了,太棒了。以后您有时间回到天津,就多回耀华。
蒋大为:是,我是非常想回学校的。
女:太好了。
蒋大为:我突然想起来了,当年我上山下乡的时候,就在那个传达室上。
女:这是传达室。
蒋大为:上山下乡贴着大红榜,就是有名。当时咱们学校,我没有分咱们学校组,我当时是跟我的女朋友,现在我的爱人。当时我记得,我刚一进学校校门的时候,那个大红纸写着光荣榜,上上下下没有我名字。然后礼堂里,全校正在宣布,第一名上一下名单。然后我就在那儿拿个毛笔。
女:把自己名字写上。就是想去当时。
蒋大为:当时因为是这样。当时那时我的女朋友,她第一批批下来的,我没有批下来。我当时是天津市我想留,正好在这个期间,我爱人她批下来了。这样呢,我就把我的关系全拿到她们学校,跟她们学校走。

(采访)
当时我记得特别清楚,念到最后就是蒋大为的名字,我就跟着我的爱人,去上山下乡了。⋯⋯

(纪实段落)蒋大为
女:蒋老师,这个校舍是第四校舍。
蒋大为:对。
女:您说您当初在这儿。
蒋大为:当初我就这个教室,这就是我的教室。当时我们一直在这儿上课。
女:真好。
蒋大为:这个院保留的特别完整,像我看这么几十年的一个老的学校。
女:是。
蒋大为:保持这么好的。
女:地势风貌建筑。
蒋大为:可能就是我们耀华了是吧。
女:是,天津市委、市政府也请了很大的力,叫修旧如旧,校安工程。
蒋大为:对对对。
女:拿出很多钱,把它又重新修缮了。
蒋大为:对。原来这个礼堂,在中学是最好的礼堂,就是我们这个礼堂了。
女:对对,是。
 蒋大为:能进一千多人。
女:1350人。
蒋大为:对,我们每次搞文化活动,演出,唱歌什么全在这个大礼堂里。
女:是。
蒋大为:当时这礼堂也是我们的一个骄傲。
 女:对对对,天津市有一些大活动,也在这礼堂里边。
 蒋大为:对对对,当时天津市比较好的礼堂就是咱学校这个。
 女:是。
蒋大为:这一圈的校舍保留的完整。


(纪实段落):进到教室里

学生:蒋老师好。
蒋大为:您好。我印象当中,当时就是我就在这个教室。
女:蒋老师说他印象在这个教室上课。
蒋大为:对。
女:所以蒋老师从前院走到这个教室。
蒋大为:对,我是坐比较中间的这个位置。
女:比较中间位置。
蒋大为:当时我在班里面,也不算高,也不算矮。
女:蒋老师,您走过去。
 蒋大为:当时我忘了我是第几排了,好像就在中间坐着。因为我也不是高个儿,也不是矮个儿,但是我是近视眼,但是没办法,还得照顾我,我得往前坐一点。
女:真好。现在想到就说明任老师那几何课,有可能在这儿上过。
蒋大为:当时一直,其实我们好像,好像我印象里我们换了好几次教室。六年,我初中三年。
女:所以你们还坐在蒋老师当初也在的教室里,你们特别的兴奋和幸福,特别听话这些孩子。
蒋大为:真不容易,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考进来了。
女:今天参加这个活动特别高兴吧?
学生:嗯。
蒋大为:都太小,都是小孩子。你们幸福,赶上这好的时代,赶上好的时候。
 女:九十年校庆的时候,他们可能是高二,高三。咱现在欢迎蒋老师九十年校庆时还来,好不好?
学生:好。 

蒋大为:谢谢你们啦,谢谢,谢谢。

 


【画面】蒋大为在教室黑板上写:耀华我的母校,天津我的故乡。学生们热烈鼓掌。

(解说词)
每次回到母校,蒋大为都会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光影。这条路蒋大为曾经无数次地走过,走过了混沌岁月,走过纯真年代。这里记载着他成长的日记,聚集着曾经无数美丽的梦,也凝固了年少时多少惆怅又孤独的伤感,如今,母校依然安祥地挺立着,那魅力多年未变。因为,这里,是梦开始的地方。

(节目导视)
(解说)浓浓的故乡情,美美的故乡梦,故乡天津给他留下了怎样的记忆?离开故乡多年的蒋大为,最留恋故乡什么食品?
(同期)我到北京四十多年了,每次想家就想这口。
(解说)《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解说词)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的海河各条支流交汇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地方志详加研读,会使我们获得若干翔实的印象。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就是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1860年,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西方多国在天津设立租界,洋务派亦在天津兴办实业,使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这个中国北方最早的开放城市,是中国吸取西方文明的窗口,也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最早的跳板。如果说,没有河流就没有人类的文明,那么天津的形成和发展,一定是跟海河密不可分的,海河从天津城中蜿蜒而过,至今已不知流淌了多久,海河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便捷的交通,使得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人们得以繁衍生息,创造文明。海河,可以说是天津的母亲河。

(纪实段落)蒋大为

这是我们天津的海河。我往海河叫母亲河,也叫爱情河。为什么呢,可以说我们所有的天津人都喝着海河水长大的,是海河的水哺育着我们成长。而且我当年年轻的时候,为什么叫爱情的河呢,因为我和我的爱人当年年轻时候,我们恋爱的时候,就经常在河边走。当年的海河和现在的海河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海河完全是高楼大厦,一片崭新的面貌。

 


(解说词)
从三岔河口到塘沽入海口,海河从市中心穿流而过,一直奔向大海,海河上排列点缀着24座桥梁。这些桥梁造型不同,各具特色,不仅是两岸交通及经贸文化交流纽带,也凝聚了天津历史的深厚底蕴,海河上的“一桥一景”还是一条绚丽多彩的观光带。夜幕下,海河两岸,美景连连。“八桥十景”,桥桥醉眼,景景迷人。看到海河,让蒋大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河还是那条河,可是站在河边的人,已经不是当年的他了。岁月的长河带走了旧日时光,却带不走他心里的美好回忆。

(纪实段落)蒋大为
我走过那么多城市,或者是国家,看过很多漂亮的河,像我们天津海河,夜景这么漂亮的,真是不多。可以说它把很多城市,很多河,很多国家的最美的地方,都集中到这河。

(解说词)
“一条海河景观帶,半部中國近代史”,驻足海河,天津600年的历史呼之欲出,而未来,又“近在眼前”;光影之下,无论是焕发生机的百年建筑,还是开启未来的摩天大楼,都呈现出灵动与活力。而这海河,也是蒋大为心灵的深处最难舍的一份牵挂。如果说是海河见证了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与今天,那么,另一个见证者——古文化街,也在天津的历史变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纪实段落)古文化街熙来攘往的人流与小贩

(解说词)
古文化街是天津的发祥地,毗邻海河,原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的场所。汇集了天津漕运文化、海河文化和民俗文化,元朝时就有“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繁华。古文化街的两旁是巨型的仿古牌楼, 街道两边各色的店铺,泥人张、杨柳青年画、让人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味、文化味和天津味。而这种带着历史和文化味的天津,是最让蒋大为难以割舍的。

(纪实段落)蒋大为
当年我们小的时候,就经常来这里玩,那时还不叫文化街。因为这里有很多老的传统的东西,特别一会儿我们到里边看,有个叫娘娘宫。娘娘宫是我们天津有名的一个老的建筑物,老建筑。你看现在这里,戏楼子,这是一个过去古代唱戏的地方。

(解说词)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因为建筑能穿过岁月的尘烟,向前来拜会它的人们讲述一段段历史,因此,要想了解天津的历史,从天津的建筑上就可窥见一斑。天津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显著标志之一是拥有众多风格迥异的历史风貌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近代史上京城的达官要员纷纷在当时天津租界买地建房,由此,天津的名人故居和风貌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纪实段落)蒋大为
这里呢就是我们天津市最有名的一个景区,叫五大道。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再加上天津当年这种特殊的环境和历史,在我们天津市,有很多的区,外国人的区。比如说这里就是英国人区。当年叫英租界。还有法租界,意租界。

(解说词)

熟悉天津的人都知道,“五大道”并非是一个正式的地名,而是对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并列的五条马路的俗称,这里也是天津最有城市风格的地方,这些风格各异的欧陆风情小洋楼,一共有230多座,他们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的建筑风貌,有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等,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而建筑的私密性也构成了深幽寂静的街市风格,在近代,五大道曾是许多政客买办、达官显贵居住的地方,可谓名人荟萃。在道路两旁,绿树掩映着风格各异的小洋楼,漫步其间,使人感觉犹如步入了历史的画卷。

 


(纪实段落)蒋大为
所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历史原因,天津市的建筑就特别有风格,特别多姿多彩,而且有各国的这种风格的建筑物和小楼,就给现在的天津留下很多很多漂亮的旅游区和风景区。当年我小的时候,这个地方我们常来。因为当年我喜欢画画,在中年的时候,我是美术组的成员,我们经常到这里来写生,这里的风景,因为很特殊。很有异国的情调,也有异国的情绪,所以我们都把它作为我们写生,绘画的一个风景,所以经常来这里。

(解说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是潜移默化的。从小就对着西式建筑画画写生的蒋大为,日后成为歌唱家之后,他的演唱风格也是中西结合的。很难说,小时候,生活在天津的异国建筑中,对他日后的这种演唱技法的形成没有推动作用。蒋大为和每一个天津人一样,吃着天津的小吃长大,这熟悉的天津味道也成为他记忆里最难忘的味道。天津风味小吃可谓数不胜数,这些风味小吃,也构成了独特的天津味道。

(纪实段落)蒋大为
这里就是我们天津的一个著名的小吃。大家一提到天津,会说狗不理包子,十八街大麻花。还有这个,就著名的耳朵眼炸糕。天津的小吃老品牌,几百年保留下来,到现在天津人还是爱它,喜欢它。外地人旅游到天津,一定要尝一尝什么叫耳朵眼炸糕。一到天津来,一定要尝一尝天津的耳朵眼炸糕,你就知道为什么耳朵眼炸糕这么有名,这么好吃,天津人这么喜欢你。

(纪实段落)蒋大为
咱们耳朵眼炸糕的制作过程很简单,馅呢是豆沙红糖,特制的,所以味道不一样,和别的豆沙馅不一样。面呢就是,咱们叫糯米,或者我们天津叫江米,叫江米面,对吧师傅,是江米。然后把它包好了以后,放到这个锅里。把它炸。炸熟了以后,捞出来,香喷喷,热喷喷的耳朵眼炸糕就炸成了。

(解说词)耳朵眼炸糕的生产有百余年历史,清光绪年间,创始人“炸糕刘”刘万春以卖炸糕谋生,由于精工细做,并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加上店铺选址北门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处,被众食客戏称为耳朵眼炸糕,旺销不衰。

(纪实段落)蒋大为
我到北京四十多年了,每次想家就想这口。所以每次我让亲戚朋友,孩子们回家的时候,一定要给我带耳朵眼炸糕,带回这个。回到北京,我在一加工就非常新鲜,非常好,就非常喜欢这口。它这个皮和馅特别有特色,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油炸的东西,类似这样的东西,它都没有我们天津的耳朵眼炸的香。

(节目导视)
遥遥的故乡路,真真的赤子情,离别故乡后,为什么他始终惦念着要回到天津办一场演唱会?家乡人民对他又有着怎样的期待与祝愿?《故乡》栏目继续呈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纪实采访)蒋大为

这里就是说,叫天津大礼堂,也叫天津大剧院。这是我离家四十多年以后,第一次回到自己家乡,开独唱音乐会的地方。大家看有点像我们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是天津政府人民大会堂,天津政府的所有大会都是在这里开,跟人民大会堂一样的功能。

 


(解说词)
功成名就,但蒋大为却不忘家乡人民,始终惦念着要在故乡天津办一场演唱会,以回报家乡父老,于是,他将地点选在了天津大礼堂,直到今天,这里曾经是天津市各种重大活动的举办场地。

(纪实段落)蒋大为
我2010年的时候回到家乡开过人生当中第一场独唱音乐会,因为我自己特别怀念自己家乡,也非常热爱自己家乡。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说我在国内、国外,唱了那么多场音乐会,唱了那么多年。大家都熟悉我,江山人民也熟悉我。但真正我个人的一场演唱会或独唱音乐会,还没在自己家乡开过。所以我就决定2010年的时候,回到家乡,开我的人生当中第一场独唱音乐会。而且为了这场的独唱音乐会,我专门写了一首主题曲,也是我自己的心声。后来我把它起的歌的名字就叫《我是天津人》。

(mv展示)《我是天津人》
浓浓的故乡情,美美的故乡梦;甜甜的海河水,亲亲的天津音。天津人最淳朴哇,天津人最勤奋;天津人最善良,天津人情最真。啊,生我养我的天津卫,我不忘你养育的恩。我是你的孩子啊,你是我的母亲。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自豪地说,我是天津人,我是天津人。

(纪实采访)蒋大为
今天我回家乡,开我的个人独唱音乐会。这是我几十年,一个天津,一个心愿,希望能够回到家乡,为自己的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唱一首我自己心中的歌,唱一首对天津的歌,爱天津的歌,爱天津人的歌。因为我是地地道道的天津人。

(纪实段落)蒋大为
我觉得我在国外生活过几年,生活过。我对故乡的感情和理解,我觉得故乡不光是一个天津市,我们祖国是我的故乡,所以我在后来写的歌词当中,我都把故乡和祖国联系到一起。我觉得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祖国。没有自己的祖国,这样的人是很自卑的,是很可怜的。当我们的祖国强大了,我们的国家富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所以无论我是在海内海外,在我的心目当中,祖国就是母亲,故乡也是母亲。

 

(解说词)
在故乡天津的滋养下,蒋大为有着非常独特的和使人难以忘怀的歌喉。他的音色清醇自然、明亮通透,既富有磁性的魅力又有金属般的穿透力。从天津出发,蒋大为的歌声跨洋过海,走向世界。海外华侨评论他是中国当代民歌的代表人物;欧美的专家赞誉他为中国的帕瓦罗蒂……蒋大为无愧于这些美称,他以他的实力确立了他在中外歌坛上的无比辉煌的地位。

(字幕)2012年12月25日  人民大会堂
(解说词)生他养他的天津卫,抚育他成长的海河水,他要用这次演出来感恩他的故乡——天津。
(纪实段落)蒋大为演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纪实段落)天津人唱蒋大为的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孩子:蒋大为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教教我们啊?

 

(解说词)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但无论走到哪里,蒋大为仍然挂念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仍然为海河的变化而激动,仍然认为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故乡,已成为一种信仰,一种自豪。
推荐: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舞者的守望》 《刻瓷大师李梓源》
播放次数:
内容摘要
(纪实段落)学生们诗歌朗诵 怎样的形式才能表达对您的拳拳爱恋,最美的声音为您歌唱。 (解说词) 2012年10月20日,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回到天津耀华中学,探望母校的老师。尽管离开母校已经近50年,但蒋大为无时无刻不惦记着母校,惦记着生他养他的天津这片故
标签:
来源:CCTV故乡时间:2018-01-11 16:08作者:卜 旸责任编辑:cctv故乡
热点推荐
热门排行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