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之前,先人择胶河之水而居。千百年来,胶河孕育了灿烂的胶河人文文化,齐国名相晏婴、著名作家莫言等古今诸多俊良茂士都出生在胶河岸畔。 孕育“三贤”之一晏婴 晏子,名婴,字平仲,汉族,春秋时齐国山东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出生在高密市柏城镇晏王庙村,敢于直言国君谬误,提倡简朴、爱民,特别是因出使楚国的睿智善辩而流芳后世,至今保存完好的晏王庙和晏婴墓,都是高密人为纪念晏婴而建,其中“晏冢穹碑”是高密的八景之一。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余年。 近日,记者来到高密柏城镇晏王庙村,柏城镇育才小学就位于晏婴的家乡。为使优秀的历史文化、地方名人走进课堂,育才小学还开发了名为《走近晏子》的校本课程,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分成若干活动小组,让他们分头行动,利用节假日查阅资料,拜谒晏婴墓,走访当地知情人获取第一手资料,在广泛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各活动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研究报告,学校将学生获得的有价值材料编成校本教材,让更多的学生学习、感悟。同学们从中了解了家乡历史与文化,从小受到了为官清廉、忧国爱民的熏陶。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晏婴对胶河边乃至整个高密的人们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校建有莫言文学馆 一方古老的土地,一条东去的胶河,无际殷红的高粱,孕育出一位走向世界的作家莫言。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作家莫言就出生在胶河沿岸。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及其作品就是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一片包含无限生机和营养的沃土,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去耕耘、去驰骋 。”采访中高密东北乡大栏中学的老师们告诉记者,他们见证了莫言的发展与成长,他们把“莫言研究”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根据课程方案,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莫言的故居、读莫言的作品、观看根据莫言作品改编的电影、收集莫言的部分手稿及莫言的照片、走访见证青少年莫言成长的老乡。同学们在其中摄取了丰厚的知识,积淀了丰富的感情,积累了多样的写作技能。如今,高密一中还有莫言文学馆。 胶河是高密文化之源 胶河作为高密的母亲河,孕育着高密文化的发展,经过数千百年的传承,流传至今,成为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了解,白羊山京韵社就是胶河岸畔文化的一个代表,它是一支业余文化演唱队,成立于2000年1月份,由退休干部、教师、工人和农民自发成立,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50岁,有28名演奏员,以演唱京剧为主,并有茂腔小戏、表演唱,使入社人员的个人艺术爱好得到发挥和展示。在建党90周年红歌演唱会上,退休教师袁贤昌的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共产党员”,赢得了观众的欢呼声;高密(柏城)首届胶河土豆节上,市文化大篷车下乡,他们自编自演的表演唱《高密好美景》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九九”老人节里与五保老人同欢同乐;在消夏晚会上,京韵社的演出赢得观众阵阵喝彩声…… 一座城沉淀着一部历史,一条河流淌着一种文化。作为高密的母亲河,沿河两岸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 。胶河不仅是高密人的生命之河,更是高密的文化之源 。“高密文化的发展和水利安全的发展都离不开对胶河的治理和沿岸文化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