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国家海洋督察组吗?我想反映我们这里养殖项目影响海洋环境的问题。”电话的另一边是来自我省沿海地区的群众,接电话的是国家海洋督察组(第五组)(下称督察组)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一边认真聆听对方的电话,一遍仔细地做好记录,然后将群众反映的情况通过广东督察工作人员转交给地方政府。当地政府在72小时之内做出回应。 自督察组于11月20日进驻广东一个月的时间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督察组组长林山青称,这一个月,督察组与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各单位“一起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进驻期间,督察组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把脉体检,开方督办”的定位,通过查摆解决海洋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夯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进驻期间共向广东移交举报件共322宗,主要涉及围填海、污水排放、岸滩垃圾、非法采砂等问题。 截至12月18日,督察组共进行个别谈话和走访人数192人,其中省级官员25人;调阅资料48批次、2818册,材料总重量超过6吨。 既查“病灶”又开“良方” 提升广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进驻后,督察组认真细致地查阅资料,查找问题根源,确保找准“病因”。督察组在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广东沿海14个市开展下沉督察,在每个市既要开会,又要座谈,还组织开展了大量外业核查工作。 深入一线,出海登岛,到用海项目现场进行实地核查,甚至出动海监飞机、执法船艇进行“海陆空”立体巡查……广东沿海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督察组的印记。 对于查阅资料发现的疑点问题,督察组逐一到现场进行核查。不管是偏远的海岛,还是路况不好的施工现场,督察组工作人员都深入现场实地调查、测量勘察,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 督察组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是海洋管理方面的资深专家,在查阅资料、实地核查过程中,能够敏锐地洞察问题和隐患,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督察组既查‘病灶’又开‘药方’,指导和帮助我们解决海洋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我省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说。 海洋督察帮助广东推动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用海问题、一些老大难的问题。惠州大亚湾在督察下沉期间依法拆除了39户违规用海设施、东莞市拆除了32个违法构筑物……每个市都即知即改、立行立改。 “海洋家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摸排梳理。”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为迎接国家海洋督察,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收集资料,整理档案,统计数据,归类分析。按照督察工作要求共提交了3万多册、6吨多重的资料,使过去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都搞清楚了。 各地政府反应迅速 努力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黄布角村山上的农家乐餐厅餐饮污水直排入海,岸边渔家乐以及附近的生蚝养殖造成附近海湾海水污染。”督察组进驻一个星期时,督察组就接到这样的举报。 接到举报反馈后,由惠东县人民政府牵头,稔山政府具体承办的工作组立即现场核实,初步确认投诉基本属实。中国海监惠东大队派出执法人员进行巡查,发现存在四起超海域使用权面积吊蚝养殖的情况,并发出了《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要求当事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退还被非法占用的海域,并立案调查,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同时,市、县两级海洋部门派出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力量对被投诉海域进行持续监测。 一个月以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督察工作,对于督察组转办的举报件,扎实抓好问题核查和整改落实,对发现的问题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制定计划,举一反三,形成长效机制,依法依规解决。 干群获得感和满意度提升 立足解决群众身边的资源环境问题 正是在督察进驻期间各级各地政府及时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群众满意度高。据统计,截至12月19日,共收到群众举报件322宗,目前已全部转办至各地市办理。 国家海洋督察组在南澳县国家森林公园附近海域,发现一些经营者违规搭建罾棚,私设捕鱼网和娱乐设备,对海洋生态及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督促南澳县委、县政府出动300多人,对全县31个“高脚屋”拆除。 在湛江督察期间,督察组成员先后奔赴吴川、徐闻、麻章、坡头、开发区、霞山等地就群众关心的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执法、海岛保护等方面开展外业核查,针对开发区荣盛华府小区附近群众关心的用海问题,督察组现场督察,湛江市政府组织召开座谈会,与举报群众面对面,解答群众疑惑。 国家海洋督察组设立的电话、信件举报途径已于12月19日20点关闭。对于进驻结束后收到的、群众在规定时间寄出的举报信件,督察组仍会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向广东转交,并督促地方及时进行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