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热门关键词:  as  故乡  xxx  test  禅宗

从雾霾到蓝天,北京的空气到底是怎么变好的

来源:故乡 作者:秩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4-20
摘要:前几年,整个华北地区每年都会被雾霾笼罩。但在今年,至少是北京地区的人民欣喜地发现,雾霾突然消失了,蓝天突然变得多了起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年入冬以来,北京的市民都真切地发现,空气变好了。往年这个时候雾霾已经逐渐到访,但今年的蓝天却格外顽强。这并不是人们的错觉。截至目前,12月北京空气的优良率接近90%,不仅质量赶超珠三角地区,更是迎来了久违的无霾月。

一个没有雾霾的冬天,这个几年前还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是怎么被实现的?一个原因是天公作美,北风吹来了更多来自蒙古草原的清新空气,而另一个原因,是政府的空气污染防治计划确实生效了。

2017年12月3日,从凌晨开始,在冷空气的驱散下,城区整体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一级优水平。游客兴奋地在天安门广场前合影留念。/视觉中国
2017年12月3日,从凌晨开始,在冷空气的驱散下,城区整体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一级优水平。游客兴奋地在天安门广场前合影留念。

北京冬季的雾霾是怎么来的

虽然中国人民关注北京雾霾的时间只有最近短短几年,但其实糟糕的天气早就已经存在很久了。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地区的空气质量就整体处于不合格的状况,那些时候还没有PM2.5、PM10等污染颗粒物的检测数据,但冬季连续大雾天气下二氧化硫已经逼近1956年伦敦事件的污染水平。

到了1998年,北京全年能够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天数就已经不足50%,2004年,“雾霾”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天气新闻中,《北京日报》刊登了名为《本市昨出现少见的雾霾天》的报道。

当年写下这个标题的记者应该没有预料到,雾霾天很快就不再少见。九年后,北京人民迎来了史诗级的2013年。

这一年的元旦开始,北京开始实施新的空气质量测评标准,而很快,在1月12日,北京就迎来了第一个重度污染日。13日晚上,北京空气中的有害颗粒超过了世卫组织安全标准的36倍,带着臭味的、由有害化学物质组成的浓厚雾霾吞没了整个首都。

2013年1月30日,北京,戴口罩的市民。/视觉中国
2013年1月30日,北京,戴口罩的市民。

整个1月份,足足出现26个雾霾日,没有雾霾的天空已经变得弥足珍贵。这不是一个美好的年初,而2013年也没有美好的结尾。同年12月,在冬天再次到来的时候,京津冀迎来了更严重的雾霾,气象台持续发布大雾红色预警信号和霾橙色预警信号,高速被大面积关闭,航班停飞,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米,人们就像一觉睡醒来到了寂静岭。

尽管央视网等媒体盘点了“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声称雾霾让中国人更团结、更平等、更清醒、更幽默、长知识,但对于生活在这些严重污染地区的居民来说,再有幽默精神也笑不出来。

2005年,《自然》杂志上刊登了北京居民因空气污染而导致平均寿命缩短5-6年的研究,尽管过去的十年间吸烟率没有增加,但北京市民的肺癌发病率却增加了60%。罪魁祸首就在人们脑袋上方,每逢冬季,黑压压的雾霾就像诅咒一样降临。

然而,冬季的雾霾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北京冬季雾霾的成因,目前有着诸多的说法,常见的有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但只需要简单的逻辑我们就能发现,这些因素显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工厂一年四季都在生产,汽车也一年四季都在路上跑,为什么就偏偏是冬季会有可怕的雾霾天呢?

2016年12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大量机动车穿行在雾霾中的北四环。/视觉中国
2016年12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大量机动车穿行在雾霾中的北四环。

2015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的一项研究统计了北京空气污染状况的空间分布,并将其与每日交通流量及汽车排放量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并没有相关关系。当北京空气中PM2.5及PM10含量较高的时候,工业污染的四项指标(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却显示良好,说明污染源与工业排放也没有直接关系。

那么,真正的污染源是什么呢?

2016年初,中科院的杨昆昊等人对北京市区Pm2.5的日贡献进行了研究,发现碳氢化合物的贡献占到了60.9%,而碳氢化合物往往来自于冬季取暖燃煤。

2014年1月8日,北京朝阳区一供热烟囱排出的气体。/视觉中国
2014年1月8日,北京朝阳区一供热烟囱排出的气体。

取暖燃煤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实际上,真的有。1953年,英国政府成立了比佛委员会专门调查伦敦烟雾事件的成因,第二年,著名的“比佛报告”指出,烟尘的最大制造者就是用于家庭供暖的燃煤。这份报告还提出了不少控制燃煤的治理方案,经过多年的治理,伦敦的空气便大有改善。

在中国华北地区,每年冬季取暖时间需要4个月左右,取暖使用能源以燃煤为主,燃煤取暖面积约为总取暖面积的83%,整个北方地区每年取暖用煤年消耗约4亿吨标煤,其中散烧煤约2亿吨标煤,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大家终于有点钱烧煤了,因此这些生活用煤的消耗量每年都在快速增长。然而,由于采暖用的大部分使用的是灰分及硫分含量高的便宜煤,往往缺乏对脱硫、脱销、除尘的投资,因此污染效率也非常惊人。

除了取暖燃煤之外,雾霾的锅还有一部分要扣在气候变化的头上。冬季时夜晚气温较低,空气中多余的水分将析出,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雾”;这些水滴能够直接溶解或吸附空气中的污染颗粒,又形成了“霾”。它们会遮挡阳光导致地表温度下降,同时还会影响地面的能见度。

2016年12月22日,北京。劲风吹过“红警”解除,雾霾渐散标志建筑凸显。/视觉中国
2016年12月22日,北京。劲风吹过“红警”解除,雾霾渐散标志建筑凸显。

说到这里,每年冬季的灰色天空其实已经很好理解了。粗放式的燃煤排放加上水汽的笼罩,双管齐下,最后,北京还是自己地形的受害者。它被群山环抱,黑压压的雾霾会被困在城市的边界之内,无处可逃。

为什么今年冬天没有雾霾了

空气污染不是新鲜事,污染的治理也不是。1998年,政府成立了国家环保总局(SEPA),2007年更是升格成了国家环保部。然而,这么多年来,除非是特殊时期比如奥运会等,由于法律监管的薄弱、政策的不合理和执行力的不足,环保局的工作似乎没有多大成效。

以2005年的价格为例,二氧化硫的污染罚款是0.63元/千克,而如果要实现减排,成本将达到4-6元/千克。也就是说,污染起来更加划算。因此,大多数企业根本没有减排的打算,只将罚款当成交税了事,而环保局也乐于积极收集罚款来支持自己的日常运营,可以说是双赢了。

环保部门懈怠工作了那么多年,为什么今年冬天北京的天空却格外澄澈呢?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2013年。这一年的1-2月,北京的“世纪之雾”引发了全社会乃至全球的强烈关注,以往鲜有人关心的环保术语如PM2.5迅速成为了大街小巷议论的话题。

为了应对雾霾带来的社会危机,国务院于2013年9月20日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区域细颗粒物(PM2. 5)浓度要下降25%左右,其中北京市的PM2.5年均浓度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陆续的官方媒体消息和政府文件中,多次出现了“铁拳”“向污染宣战”这样的字眼,透露着政府强烈的治理意愿。另外,从官方预算数据中也可以反映出这个污染治理计划的规格:2013年,北京市投入了50亿元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此后每年数额暴涨,到2016年时,已经上升到了165.4亿元。

2017年12月3日,北京。从12月1日起北京五环路以内(含五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视觉中国
2017年12月3日,北京。从12月1日起北京五环路以内(含五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那么,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中有哪些内容,治理污染的战役会在哪些方向打响呢?

政府将缩减冬季燃煤作为治理大气主要手段之一。计划中要求各地加快“煤改气”、“煤改电”的工程建设,也就是说,煤不让烧了,要改用清洁的能源。

今年8月,环保部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散煤污染综合治理,要求2017年10月底前,各大城市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同样是在8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等多部门组成的散煤治理调研专家组发布了《2017中国散煤治理调研报告》,并表示今年的目标,是减少散煤消费7000万吨。

2017年11月29日,河北邯郸。没有暖气,老人只能用土炕燃煤取暖过冬。/视觉中国
2017年11月29日,河北邯郸。没有暖气,老人只能用土炕燃煤取暖过冬。

这么大力度的削减,今年北京冬季的蓝天其实是意料之中的。

现在,我们又回到了刚刚那个问题了。为什么偏偏是今年情况会好转呢?其实理由很简单。在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开展后的两年内,空气质量有了极为明显的改善,PM2.5下降了21.5%,相关的死亡人数下降了9.1%,胜利几乎就在眼前了。

然而,2015年的冬季,雾霾又重返北京,并且比往常更加严重,当年的12月8日,北京地区第一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污染“反弹”的主要原因,就是煤炭消费的控制不力。今年已经是2013年计划的收官之时,“大考”的期限快到了,有关部门的工作自然更加卖力。

今年9月15日,北京住建委还下了一道禁令,要求11月15日至明年3月15日这小半年内,停止各类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土石方作业和房屋拆迁施工等项目以杜绝建设扬尘,治理污染的急迫之情可见一斑。

2014年10月9日,北京空气重污染升级为2级(橙色)预警,一施工工地仍违反有关规定顶风作案,被城管队员当场责令停工,并处罚两万元。/视觉中国
2014年10月9日,北京空气重污染升级为2级(橙色)预警,一施工工地仍违反有关规定顶风作案,被城管队员当场责令停工,并处罚两万元。

与这份急迫之情相配合的,还有比以往强势得多的执法力度。

2014年《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修订,在这一年,有超过8000位嫌疑人在2000多桩环境污染案件中被逮捕,这个数字几乎是过去十年相同类型案件数量总和的两倍;到了今年,仅在上半年,北京市环保部门对固定污染源环境违法行为就立案2225起,光是罚款就收了1个多亿。

这是个干净而寒冷的冬天

根据环保部的数据,11月北京的AQI(空气质量指数)在全国省份中排名第14,将上海和天津都远远甩在身后。12月截至21日,北京的AQI指数平均值为56,超越了一贯以好空气著称的广州深圳。但在很多人因比往年清新得多的空气而喜笑颜开的时候,有一些人却没有体现到相同的喜悦。污染的治理,对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光是在2013年,中国就消费了42.4亿吨煤炭,几乎相当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其中绝大部分煤炭用于工业或发电。根据计划的要求,京津冀地区要在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燃煤电厂、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受牵连的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比如钢铁、水泥和火力发电厂都在北京郊区、临近的河北省相当常见。它们大多采用落后过时的技术,如果无力支付改造的成本,就只能关门倒闭。

2016年12月22日,北京,雾霾渐散后的“长安街最后一根大烟囱”。它属于已关停的国华北京热电厂燃煤机。/视觉中国
2016年12月22日,北京,雾霾渐散后的“长安街最后一根大烟囱”。它属于已关停的国华北京热电厂燃煤机。

今年3月,北京关停了最后一座燃煤电厂,永远地告别了燃煤发电的岁月。另外,大气污染治理计划还明确规定,光是2015年就要淘汰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

这样的规定对那些落后产业的从业人员来说,其实相当残忍,但他们还不是最惨的。工作可以慢慢再找,有些人却在冬天里一刻不停地挨冻。

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环保部、住建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中要求,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50%,替代散烧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7400万吨。到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替代散烧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1.5亿吨。

2017年10月18日,北京海淀一社区内,海淀区无煤化空气能集中供暖站。/视觉中国
2017年10月18日,北京海淀一社区内,海淀区无煤化空气能集中供暖站。

用清洁能源取暖很好理解,这些目标也很美好,但是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经常关心时事新闻的朋友,对“煤改气”这个词汇肯定不会感到陌生。

将燃煤取暖改为天然气取暖,很环保,但是铺设天然气管道、安装燃气炉等都是一大笔工程,很难一蹴而就。部分地区无法赶工完成2017年到期的煤改气任务,有些地区天然气供应短缺。而明明在所有计划中,都没有要求立即实现100%清洁能源,但却有不少地区急功近利地推出了禁煤令。

后果是什么呢?在北方地区普遍最低温度以降至零下的情况下,还有不少居民住宅和学校教室仍然无法得到室内供暖保障,许多人陷入了既没有煤烧,也没有天然气烧的冰冷困境。

2017年11月12日,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开展了煤炉和煤的回收工作。/视觉中国
2017年11月12日,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开展了煤炉和煤的回收工作。

即使在一些允许烧煤的地区,农户也只能采用型煤而非过去常用的散煤。型煤不易点燃,应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价格比散煤贵得多。散煤的价格一般每吨700元,而型煤的价格却要每吨1100元左右,按照采暖季每户用两吨计算,平均每户就增加了800元的采暖成本,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本月16日,中石油已经从广东省调动将近7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输往冰天雪地的北方地区,以解"燃眉之急"。在各方的救场之下,希望那些寒冷地区居民的供暖要求可以得到保障。毕竟蓝天,总不能老是靠用一部分人的牺牲来换取。

责任编辑:秩名
首页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