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猎题材从四大名著到诗词歌赋,从神话故事到乡村民俗,本期节目的嘉宾郭银明,他是一位画家,亦像一位诗人,一位文学巨匠。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郭银明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这句话的真谛。第一次拿到嘉宾资料的那天,我就被郭老师的画作感动了。他的“故乡情”系列作品就像是一本描绘家乡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还原了过去农村的真实生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个大雨磅礴的上午,带着崇敬之心,在北京郭银明的家里,我和他见了面。和预想中的一样,郭老师的言谈举止中流露着他对文学的喜爱,对艺术的痴情,和对故乡的陶醉。郭银明出生在山东昌乐尧沟镇的一个小村庄,初次见面,聊起家乡的文化,郭银明表现的异常热情和兴奋。从当地的文化遗址,到小镇的特色饮食,无论是劳动人民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还是已经退出生活的农耕工具,这些承载着文化厚重的古老文明,不断的在嘉宾的记忆里翻滚跳跃,也在嘉宾的笔尖和画作中得以升华永存。如何把郭银明对故乡浓浓的深情和他的绘画作品完美结合,融汇在镜头之下?是我这期片子将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郭老师应该是一位可以给我带来艺术创作灵感的嘉宾。出发回老家的高铁上,路过母亲的坟墓,他给我指了指,讲起当年从军老母亲收到电报等他回家的故事,说着顿时就哽咽了。于是我临时决定,想要把嘉宾这种最真挚的感情流露记录下来,在拍摄郭银明重回老宅子的那一段时,我提前和摄像老师沟通,希望在嘉宾动情的时候可以捕捉到他的表情。这一段拍摄比我想象中的要顺利,提到老家最牵挂的人,此处无声胜有声,所有感情都静止在郭银明那句简单、朴实且温暖的话中:“看到这个地方,想起了我的爹和娘。老人都不在了,回到家吧,就没有那种亲热感了。”同样是带着相机回来给家人拍一张照片,同样是山东的一个小村庄,郭银明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焦波的一个纪录片《俺爹俺娘》,这种对父母的情感和牵挂,大概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割舍的情感,终生难忘。 拍摄这个片子,也是我第一次走进山东,走进尧沟镇,切身的体会到了山东人的好客。郭银明的姐姐已经有八十多岁了,听说弟弟要回来,虽然天气炎热,她还是亲手给弟弟做了小时候最爱吃的煎饼。“山东山东刮大风,吃煎饼拌大葱”,嘉宾说到这个顺口溜给了我第二次创作的灵感,他夹杂着一口山东味道的方言,吃着老家刚摊出来的大煎饼,此情此景,我仿佛又听到了初中学过的那首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在片子里把这首歌用在了这个地方,非常好的烘托了山东的地域文化特征。 当过兵的郭银明身上依旧留下着些许军人的气质,八一建军节快到了,把老战友聚会这一段放在了片子的结尾,全片在老战友合唱的《我是一个兵》中结束,希望能以此来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向老一辈的革命军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