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热门关键词:  故乡  孝道文化  嘉宾  禅宗  

《丝路之春》

来源:CCTV故乡 作者:秩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1-24
摘要:天水艺术馆成立不足一年,赵万顺是这座艺术馆的馆长,这是他从新疆返回家乡不到两年时间做成的第一件大事。最本质的赵万顺是属于黑夜的。笔墨于洁净的宣纸上肆意纵横,于酣畅淋漓的快乐中每每通宵达旦,忘却疲累。其实,这段时间,赵万顺正在为《丝路之春》画
天水艺术馆成立不足一年,赵万顺是这座艺术馆的馆长,这是他从新疆返回家乡不到两年时间做成的第一件大事。最本质的赵万顺是属于黑夜的。笔墨于洁净的宣纸上肆意纵横,于酣畅淋漓的快乐中每每通宵达旦,忘却疲累。其实,这段时间,赵万顺正在为《丝路之春》画展做准备,拿起画笔重走丝绸之路,这是他多年来的愿望,也是他落叶归根回到故乡的目的。
在艺术馆整理草稿的赵万顺,赵万顺,字一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幼时受家训,喜读书,更爱画画。16岁师从甘肃工艺美术大师何晓峰先生学画花鸟画,绘画风格以新疆特色和新疆风情为主,其作品传达的内心情感,和他的画品一样,看上去很美且充满着暖意。
赵万顺从小生长在这个土地上,对自己的家乡一直很热爱,他要从自己的家乡开始,沿着丝绸之路从这里开始探讨,从这里开始做起,从这里开始了解,用自己的画笔想把它去画出来表达出来,重新给自己再塑造一个新的梦想和理想。
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长达1600多公里,天水则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历史重镇,在辉煌而漫长的古丝绸之路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门户和驿站作用,同时佛教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这里,其中最为精彩的要属闻名遐迩的麦积山石窟了,赵万顺选择从这里开始他愿望的第一笔。
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以泥塑闻名于世,始创于五胡十六国后秦时期,在绝壁之上,古代工匠抡臂挥钎、洒汗如雨,前后相继,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历时一千六百余年,在百余米高的悬崖绝壁之上,不断开凿了密如蜂房的洞窟,并在洞窟内部塑造佛像和绘制壁画,形成了一道奇异的景观。
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原形制为一个七间八柱的大型宫殿式洞窟,是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充信为祖父祈福所建,整个洞窟依山而建,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
    麦积山石窟在发展初期,必然带有浓重的印度色彩,从北魏时期,雕塑风格逐渐向中国化过渡,造像风格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到了北周时期的造像,形成一种珠圆玉润的风格,4窟中的佛像衣着单薄、贴体、柔软的圆领袈裟,造像细部的刻画如眼线、唇线、手指、菩萨的花冠、手镯、臂钏等也极为细致,这是受新一轮印度风格的传入而产生的改变。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业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交流道路,对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经济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佛教从印度传来,要想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从中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两种文化的交流中结出新的果实。
   飞天的故乡在印度,通过丝绸之路来到这里变成麦积山石窟的飞天,它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飞天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
    在7个佛龛的上方,各有一幅飞天壁画,为北周原作,未经后代重绘,飞天或弹奏乐器,或手捧供物,与其他壁画不同的是这些飞天的脸部、胳膊、手、脚是用浮雕的手法塑出来的,泥层最大厚度不超过5毫米,而衣裙、飘带等是描绘出来的,这便是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中的精品之作“薄肉塑飞天”,这种做法是匠心别具地把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平面的和立体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这些飞天有一种破壁而出的感觉。
    眼前这些残留的壁画,虽经千年的沧桑岁月依然色泽如新,顽强地向世人诉说着那已经飘然远去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赵万顺一路走着,一路凝望,此时忘了自己置身什么地方,思绪偶尔穿越时空,想象着千百年前丝绸之路上那繁荣的景象。
    躬身穿过“小有洞天”,便是豁然开朗、气象万千的牛儿堂5窟。
这个洞窟称牛儿堂是因天王脚下踏一神牛,牛在印度人的社会中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所以牛用于佛教雕塑中并不奇怪,此处洞窟的神牛造型塑作得极为生动,使整个塑像欲动于静,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这个洞窟的佛像,均为隋代原作,明代重新妆彩,雕塑的方法采取了很独特的工艺,主佛的袈裟很明显地看出麻布和丝绸的痕迹,主佛神情庄重、沉稳、肃穆,整体造像体积感强,有一种从内向外的张力,气度不凡。隋唐时期的造像风格已经转变为纯中国化和民族化,这种变化是国家统一所带来的一种大气势、新气象。
    龛外上部绘有西方净土经变,是依据《阿弥陀经》宣讲的内容绘制的,描绘了一幅安乐祥和、无忧无虑的净土世界,整个画面的最下方,有数十身唐代的女供养人。
    在麦积山石窟的发展历史中,北魏至隋代这数百年是石窟发展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麦积山石窟地处西北,虽然没有得到帝王贵族的垂青,但由于山形奇特、景色静幽,一般官吏和百姓都把这里当做是供佛祈福的绝佳场所,纷纷捐资开窟。
    麦积山石窟游人不多,赵万顺拾级上下,徐徐浏览。这里每一个洞窟,每一身塑像,都是一个历史时间的定格,通过这些古人的遗留,赵万顺更多的了解到了那些随风飘逝的岁月往事。赵万顺在欣赏这些雕塑时,唯有把它牢记心里,用画笔留在那一方纸上。
    张骞从这里走向西方,天水是西出都门的第一站; 佛教从这里传入东方,天水是东入长安的最后一站,赵万顺重走丝路,百转萦回来到曾经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寻找大师们的足迹。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发的时期,也是一个佛教弘法昌盛的时期,南郭寺就是建造在这个时期,给这乱世之中的人心带来一些慰藉和解脱。
    南郭寺和麦积山有很大的关系,建造麦积山之后就在天水市区内建造了南郭寺,它可以说是麦积山当时的下院,这个地方主要是供当时在全国各地来的僧侣们居住的一个地方,并且它也是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辉煌。
这座古刹之所以颇有名气不仅仅由于它置身奇山秀景之中,历经沧桑的佛门胜地,而且由于有唐代诗圣杜甫题咏的《山头南郭寺》一诗,寺以诗名,传唱千古。
    山头南郭寺,水号白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天水,是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时走过的地方。民间传说,他取经东归时,也曾经路经天水。大师两次路过此地,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故事。千年后,还能找到大师曾经的足迹吗?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的离开了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求法,他首先到达了天水。玄奘大师于大唐国势隆盛之时,孤身西征天竺,求经问法,历时17年,艰苦备尝,游历数十国,完成了空前绝后的求法壮举。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是流传在丝绸之路上的不朽传奇。千年来,这些传说被人们附会了各种神秘色彩,最终演绎成各种神怪故事,从而走入《西游记》中,坚毅卓绝的玄奘,也变成了小说中的唐僧。
民间传说,当年唐僧西行取经归来,途经天水三江口。三江口大体在今天水的麦积区一带,唐僧来到河边,河水中浮出一只巨龟,巨龟再次驮他过河,在河中巨龟询问当年托付唐僧问如来它何时成仙之事,结果,唐僧到西天时把这件事给忘记了。唐僧无言以对,巨龟生气,沉入水底,经书浸湿。唐僧就在对岸的石头上晒经书。
    后来,为了纪念玄奘,天水人就在这高坡上盖了一座晒经寺。时间久了,人们将这“晒经”读为“渗金”。渗金寺和尚释悟空告诉赵万顺:“故事《西游记》里有,石头天水城中无。”
    此时,距离玄奘大师西行求法,已经过去数百年了。玄奘大师东归长安的详细路线至今是个谜团。晒经寺的故事也仅仅是个故事而已。
    今天,赵万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这里寻找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残片,就算没有见到那块所谓的“唐僧晒经石”,能亲身感受一下大师曾经驻足的地方,也不虚此行。
    甘谷,这里是赵万顺出生的地方,平时工作忙很少回到老家,这次顺便看一眼老母亲,每次回家,母亲都要拉着儿子去永明寺还愿。
    永明寺的前身叫石窟寺,由于后秦政权对于佛教的推波助澜,那时大象山一带已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寺庙群,成为长安以西、敦煌以东最大的佛教传播中心。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乱世达到治世的过渡时期,因而也成了佛教东传华夏最为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西域沿丝绸之路来到长安的众多僧人中,鸠摩罗什无疑是最伟大的一位。鸠摩罗什大师于公元401年进入长安前路过天水,在大象山永明寺挂单驻锡,此时他已年近花甲,在佛界的学术名声业已冠盖西域,远播中原。赵万顺在想他当时站在这大象山上鸟瞰甘谷的黄色丘山和绿色河坝,必定是踌躇而志满。
    鸠摩罗什大师与玄奘大师,作为中华杰出人物,都是民族的思想巨人。他们一个生于乱世,一个生于盛世;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一个弘法,一个求法。对于天水而言,他们都是过客,但是在这片伏羲耕耘过的热土上留下了他们行走的足迹,在这座女娲烧炼过的赤圉中留下了他们说法和禅定的手印。
    没有丝绸之路,也许他们的命运轨迹也可能是另一个样子,而丝绸之路上的佛光,又使原本是一条单调的通商大道,有了心灵的归宿。
赵万顺的家就在佛山脚下,只要有时间总会跑到大像山上看一下石崖上的壁画和大佛石窟。大像山之名,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
在丝绸之路上赵万顺已经采集了60多种标本,他要沿着丝绸之路我们一直画下去,画石窟文化、画西域丝绸之路上的各种风土人情,用他十年的时间,创造出丝路之春,实现我的艺术之梦,奉献给家乡奉献给世人,让世人更多的了解天水了解丝绸之路。
    对于这片热土的感情,赵万顺都融化在画里,结束了在故乡天水的探访,但是,丝绸之路还没有结束,为了《丝路之春》,赵万顺还要继续西行。

责任编辑:秩名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