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热门关键词:  故乡  孝道文化  嘉宾  禅宗  

《河西武威》

来源:CCTV故乡 作者:秩名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1-24
摘要:“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岑参在诗中描绘当时的凉州,凉州自西汉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两次出河西,驱走匈奴,收复河西,设立河西四郡,凉州遂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处重要驿站.唐朝在凉州设河西节度府,凉州一度成为西北除长安以外最大最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这是岑参在诗中描绘当时的凉州,凉州自西汉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两次出河西,驱走匈奴,收复河西,设立河西四郡,凉州遂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处重要驿站.唐朝在凉州设河西节度府,凉州一度成为西北除长安以外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王其英生在武威,长在武威,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特别留意于家乡的历史、文化、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走遍了家乡每个角落,他,现任凉州区政府办主任,兼任《武威市志》、凉州地方志编委会总编,指导、审定、编纂武威、凉州地方志文献,并著述了《武威金石录》、《可爱的凉州》、《凉州历史文化散论》等。
    几年前,王其英接到了一个任务——编纂《甘肃金石录武威分卷》,这里面有《凉州卷》《民勤卷》《古浪卷》《天祝卷》,使武威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真实可信的实物记录。对于每一个武威人来说,这些金石作品都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打开地图,将目光投向中国地理位置中心区域。在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与内蒙古高原南缘之间,有一条长约1000公里,宽约70公里至100公里的狭长地带,因其位于黄河之西而又形似走廊,得名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条走廊东端的第一重镇就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凉州。
古老的凉州大地,受惠于祁连雪水的滋润,林木葱笼,水草丰美。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居住,戎、羌、月氏、匈奴这些古老的民族虽已成为历史的过客,但他们在大漠、绿洲间搅起的烟尘,曾久久停留在历史的天空,以自己的文明和生存方式影响着华夏历史的进程。
《甘肃金石录》工作量大,需要很长时间的搜索、走访,这是一个严谨细致的活儿,可王其英却总是沉浸其中,因为喜欢,所以认真,这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文化责任。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故乡》栏目组之《丝绸之路上的佛光》跟着王其英一路走访。
武威市的雷台汉墓,是马踏飞燕的出土地,根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是“守张掖长张君”之墓, 1983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这匹青铜铸成的骏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从两千多年历史的硝烟中,奔驰而来,它三足腾空,飞驰向前,右后蹄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飞燕,鬃毛飞扬,飘逸灵动。
西汉初年,匈奴利用楚汉相争、中原大乱的机会,南越长城不断侵扰河套地区和河陇地区,占领了许多地方,并驻重兵,对汉朝西部构成严重威胁。毫无疑问,匈奴的军事优势在于骑兵,骑兵的关键在于优质战马,这恰恰是汉帝国所缺乏的,也正是汉军常常被匈奴牵制的重要原因,当汉武帝刘彻登基时,大力发展优良战马,便迅速成为重中之重的国策。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一面了解掌握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一面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欲开通丝绸之路。当汉武帝了解到西域各国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而匈奴又隔断了河西通往西域要道的情况后,毅然决定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1万余人出兵河西。汉军出陇西,过金城,越过焉支山,深入匈奴领地千余里,一路势如破竹,大败匈奴休屠王,占领了河西走廊东部,史称“河西战役”。为纪念这一战役的胜利,就把这块地方命名为“武威”,意为汉朝武功军威显示之地。
公元前111年,汉帝国在河西走廊的四个行政管理区设置完成,它们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酒泉。汉帝国纵横千里,万马奔腾的辉煌岁月,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它的见证。
    王其英遗憾的是通过文物出土、文字史料能了解当年辉煌的历史,却无法细致到文物归属人到底是谁、发生了什么故事?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应该庆幸有了丝绸之路,并从武威开始,建立起了一个后来让我们自豪的文明通道,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由于武威的作用,才使得全世界的文明,都在中华的土地上融合在了一起。没有武威,丝绸之路的历史或许要改写,或许,还会在历史的烟尘中随风飘散。
    在丝绸之路上,驮着丝绸、宝石和香料的商队往来不绝,同时还有怀着崇高信仰的僧侣,他们不畏艰辛,把了悟的世界带给更多的人,鸠摩罗什就是由西方进入河西走廊的众多僧侣中的一位,他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公认的第一大家,他自西而东的旅程,推动了整个汉地佛教的发展。
    这是世界上唯一以鸠摩罗什命名的寺庙,这里香火依旧,一代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的舌舍利,被奉归此处修塔供养,成为纪念他曾在凉州17年的历史见证,鸠摩罗什寺历经千年重修多次,除了原址,早已大变样,为了还原历史,对照史料记载,王其英又一次来到了鸠摩罗什寺。和鸠摩罗什寺方丈理方谈起了鸠摩罗什大师,谈起了他在凉州17年的生活。
    本来是前秦王苻坚派吕光去邀请鸠摩罗什,却因一场失败的战役,鸠摩罗什就这样被留在了凉州,公元385年,前秦将军吕光带领军队进驻凉州城,并在这里建立了后凉国,吕光为鸠摩罗什定下规矩,外出时间不能太久,还不能离开住地太远,鸠摩罗什没有想到,这样的生活将会持续17年。
    这17年间,鸠摩罗什就如同囚禁在笼中的鸟儿,时常感到前路渺茫,他离乡背井来到凉州,支撑他的正是传教到中原的使命,为了弘扬佛法,鸠摩罗什一边传法一边学会了汉语,正是这17年,使鸠摩罗什对中原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汉语读写能力突飞猛进,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译经大师就这样出现了。
佛教经西域传入河西走廊后,首先在武威发展,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和中原传播。鸠摩罗什大师的精神在武威扎根落户,流传后世。王其英赶上了鸠摩罗什寺隆重举行一年一度为期七天的第十一届法界圣凡水陆空普度大斋胜会,仿佛感受到当年鸠摩罗什大师为大众解惑困苦,解脱心灵。
天梯山在武威城南,是祁连山东线的一条支脉,峰峦起伏,山势峻峭,登临之难,犹如上天梯,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据历史文献考证,天梯山石窟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石窟。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西域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原以后,传入了凉州,在凉州继续发展,然后再向长安输送,也就是说凉州这是个佛教文化的一个发展的,东传的一个中转站。凉州佛教文化繁荣发展对天梯山石窟肯定是有影响的。
    公元411年,一位叫做沮渠蒙逊的匈奴勇士,带领他的族人攻克凉州,并定都于此,建立北凉,此时,距离鸠摩罗什离开凉州已经过去了近10年,佛教已渐渐扎根在这片土地,为了让天下人因为信仰而凝聚,一定要弘扬佛教,沮渠蒙逊开始大力扶植儒学和佛学,译佛经、立学校,广揽人才,开始筹备建造一座规模雄伟的石窟。
    公元412年,一个年轻的僧人登上了河西走廊东端的天梯山,他审视着祁连山起伏跌宕的景色,心中充满喜悦与激动,因为北凉国君沮渠蒙逊指示他们在这里建造石窟。他,就是昙曜,一个杰出的佛教弟子,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寺庙建筑工程师,如此巨大的工程,让昙曜兴奋不已。沮渠蒙逊还特意要求昙曜在石窟中,为他逝世的母亲车氏雕凿一尊5米高的石像,昙曜对这个任务非常看重,他觉得这份工作,将会是他人生事业的高峰点。
    后来昙曜和这批工匠们成了“凉州模式”的创造者,推动着北魏崇佛风气日渐兴盛。就是从丝绸之路,从武威出发、从天梯山石窟出发,慢慢地由统治者的力量,带到了山西,带到了平城,天梯山石窟成为了我国早起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0世纪50年代,在天梯山下修建黄洋河水库时,文物部门对这座石窟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有着“石窟鼻祖”之称的武威天梯山石窟内文物被搬迁至兰州,2006年,这批被省博物馆保存管护了近半个世纪的文物,重回故里。目前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处于修复状态,今天的人们,依然可以在水库边,看到数百平米的壁画,大小洞窟17处。
第13号洞窟,我们现在叫它大佛窟,它是唐代的雕塑,窟高30米,其实中间有七尊巨型雕塑,中间的大佛是释迦牟尼佛是28米,两边陪伺的弟子是平均大约21米高,一窟七尊的这种巨型雕塑在全国是唯一的。
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在这里的表现,一个就是佛教排列的这种菩萨当中排列的这种规格,再一个更明显的就是天王脚踩的这个夜叉,翻译成中国文字就是小鬼。
    夜叉是一个梵语,在佛教谱系当中属于佛教的八部护法之一,但是他生性邪恶,擅作恶事,所以就要用天王来镇压它,反映出佛教惩恶扬善的教义,赑屃是相传是龙的第八个儿子,善于负重,由它支撑起天王,天王各踩一只上古时代的神兽,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佛教与道教的融合,实际上也是对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延伸。
    石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绘制的都是一些佛本生的故事,是明代时期采用天然的矿物颜料绘上去的,南壁上部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烟焰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双虎,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
    整个天梯山石窟就剩这一座完整的洞窟,眼前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
    世界上的文化,随风飘散的太多了,需要有一个伟大的支点才行,并在这个支点上构建,才能不断地延续下来。曾有人说,丝绸之路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支点,武威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支点。如果没有它,中华文化不会如此灿烂辉煌。
    王其英就是出于对凉州,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就是要在这方面作出几篇大文章,来回报家乡人民,把武威悠久、丰厚、灿烂的文化展现出来,展现给世界,展现给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秩名

上一篇:根在固原

下一篇:家在龙门

首页 | 编导手记 | 最新动态 | 栏目介绍 | 节目预告 | 视频点播 | 节目相册 | 全国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17 故乡新闻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京ICP201208169  技术支持:CCTV故乡

电脑版 | 移动版